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成都生物所相关记录71条 . 查询时间(0.331 秒)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是真菌和植物形成的一种独特而又高效的互惠共生体,菌根与其形成的外延菌丝(简称菌丝)共同主导了土壤复杂有机物合成、根源碳输入、土壤碳-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是森林生产力养分维持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土壤碳固存的关键驱动者。然而,尽管ECM菌根在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现有研究大多将植物根系和菌丝的生态效应视为一个整体考虑,严重...
由林强博士,李玲娟博士,李香真研究员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工作 “Functional conserv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determines composition predictability in anaerobic digestion”,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The ISME Journal (2023) 。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主要的限制元素之一。次生演替是恢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次生演替过程中植被、土壤扰动、气候和母质会强烈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有效性。一方面,次生演替改变了地上植物群落,进而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从丛枝菌根真菌(AMF)转变为外生菌根真菌(EMF);或增加溶磷菌的丰度和酸性磷酸酶的释放,进而加强有机磷的矿化。另一方面,土壤pH、土壤有机质和矿物...
报春花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温带分布的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重要的类群之一。报春花属(Primula)为报春花科(Primulaceae)报春花族植物(Trib. Primuleae),大多为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莲座状,花柱常有长短2型。报春花属植物全球约有500种以上,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高山地区,仅有极少数种类分布于南半球。中国目前有超过380种,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以及喜...
性染色体,是基因组“岛域”最为特殊的一员,其物种形成重要角色自1922年提出,100多年来视为经典的“物种形成”法则,运用于所有两性生物。然而,受限于同形性染色体难于甄别,这一角色仅在异形性染色体类群中得到实验求证。这些类群的异形XY(或ZW)异配性别中,因为基因丟失或退化,存在半合子效应,并引起杂交不兼容,导致后代适合度降低从而物种间产生分化。两栖类中,96%的物种的性染色体是同形的,没有半合子...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提出的“3030目标”旨在到2030年将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有效保护面积提升至30%。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如哺乳动物和鸟类)相比,两栖动物作为最受全球变化威胁的类群,其受关注度和保护程度却较低,补足这个保护缺口将助力实现“3030目标”。 
经受强烈人为或自然扰动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一般经历从草地、灌丛到次生林的自然恢复过程,且受损森林土壤中通常会保留灌木和乔木的种子库或繁殖体。然而,恢复生态学中一个有待探讨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草本、灌木和乔木的幼苗定居是依次出现,而不是在次生演替过程中同时出现?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2023年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202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
低效人工林间伐是模拟林窗自然形成、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和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常用林业管理措施之一。间伐可以加速林窗的形成,林窗内的太阳辐射、土壤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供应的增加,改变了林下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从而促进林窗边缘树木的生长和改善森林植被的健康状况。然而,间伐也可能改变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特别是真菌群落。间伐初期为腐生土壤微生物提供了枯枝和死根等有机底物,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土...
2023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员课题组依据采自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与理县的1号幼体和13号成体标本,基于比较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发现该种群与其他已报道的滑蜥属物种均有明显差异,应系一未描述新种,将其命名为汶川滑蜥scincella wangyuezhaoi sp. nov.(图1)。新种以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王跃招先生的名字命名,以此向其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尤其是滑蜥...
自然界中,体色多态性广泛存在于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几乎所有动物类群,这些丰富色彩的形成机制备受关注。爬行动物的颜色或斑纹主要由发育自神经嵴细胞的3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形成,这些色素细胞的排列和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不同的色彩。蛇类是体色最丰富的爬行动物之一,其体色多态性在不同物种间或同一物种内均有出现,为研究体色多态性的演化提供了良好模型。
泥炭,别称泥煤或者草炭,是由不同分解程度的松软有机体堆积物包括有机残体 (主要为植物残体)、腐殖质和矿物质三部分组成。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一些湿地区域由于淹水环境或者温度较低,使得植物残体的堆积量大于分解量,不断积累泥炭进而连续堆积,使得其发育成为一类非常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泥炭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
自然界中,体色多态性广泛存在于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几乎所有动物类群,这些丰富色彩的形成机制一直备受科学研究者的关注。爬行动物的颜色或斑纹主要由发育自神经嵴细胞的3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形成,这些色素细胞的排列和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不同的色彩。蛇类是体色最为丰富的爬行动物之一,其体色多态性在不同物种间或同一物种内均有出现,为研究体色多态性的演化提供了良好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