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大气物理相关记录1029条 . 查询时间(0.455 秒)
2023年是自185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观测的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偏暖1.45°C ± 0.12°C。伴随破纪录的高温,这一年全球各地经历了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热浪、极端降水、旱涝急转、野火、沙尘暴等。
在次季节、季节到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印度洋和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对季风活动、水汽输送和降水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热力状况对季风演变、水汽输送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可以从其热力状况的角度寻找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从而有助于提高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预测能力,对气象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高顶大气模式的发展,近20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平流层水汽具有重要的气候反馈效应,其长期变化对c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然而平流层水汽长期变化的定量评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伴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地区出现剧烈增暖现象(Arctic Amplification ,AA)。研究表明,冬季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对AA有重要作用,它是海冰长期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共同结果,其中北极欧亚地区特别是巴伦支-喀拉海(Barents-Kara Seas ,BKS)是冬季北极海冰变率最大的区域。然而,大气因子和海洋因子怎样调控欧亚北极地区海冰变化的时间尺...
植被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及其协同土壤水热过程对气候变化的缓冲和放大效应,使得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变异性,导致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机理认识研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性。生物气候指标能够扮演联系和表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桥梁作用,在当前植被模型的生态生理过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评估和认识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林研究员参与的盘点研究表明,2023年是有器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1850-1900)高出1.45℃,世界多地频发极端热浪,给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气模式动力框架的非静力效应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不断增强,当分辨率上升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静力平衡假设为模式带来的误差开始发挥作用但仍不足够显著,称之为非静力过程影响的“灰色地带”。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尽管我国学者已经对城市、农村和森林站点的VOCs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高山区域背景站点的生物排放和人为排放VOCs的报道仍有限。2022年11月,大气物理研究所张屹博士和徐惟琦副研究员等在最新建成的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海拔1128米),利用Vocus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等仪器对气态有机分子化合物进行了实时在线观测...
2022年8月,中国南方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极端热浪,给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12亿元(应急管理部,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301/t20230113_440478.shtml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龚海楠副研究员等利用观测数据和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大样本归因试验数据,深入剖析了...
气象卫星红外波段的全天空同化仍然存在重大挑战,主要因为数值天气预报对云模拟的不确定性大,且快速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云结构和物理性质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云。可否只针对某种类型的云实现红外的云区同化呢?已有研究指出,卷云是高云中的一种,由冰晶组成的松散冰云,红外辐射能够部分穿透卷云,且卷云数量多。
全球能源结构从以化石燃料为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的不二选择。太阳能和风能这两种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都密切依赖于天气和气候,作为新的交叉学科的 "能源气象学 "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将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冷事件频次减少、强度减弱,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所致。但在区域尺度上,极端冷事件仍可能呈现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印度夏季风(ISM)爆发通常发生于2024年5月末到6月初,标志着印度雨季的来临,具有很强的年际变率。ISM爆发的早晚对印度农业播种时间和夏季气候有重要影响。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ISM爆发的影响因子,以提升对它的预测。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揭示影响ISM爆发的热带系统,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热带季节内振荡等。
东亚大槽是北半球对流层中层的准定常行星槽,槽后偏北风引导中高纬冷空气向南入侵,深刻影响东亚地区的天气气候。春季是东亚大气环流重要的转变时期,月际尺度环流异常的不同演变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异常,而季节平均无法有效地反映月尺度环流的演变特征。这为理解和预测东亚春季气候异常带来挑战。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常被称作地球的“第三极”和“世界屋脊”。全球增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增暖速率约为全球平均的两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降水变化对周围地区水循环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和下游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与生态系统安全。诸多气候预估研究均指出伴随全球温升未来青藏高原降水将整体增加,但增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