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滴线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183 秒)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再宏研究员和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丰中子滴线核氦-8(8He)中发现了一种新奇的双中子集团凝聚态。本工作通过观测8He的特征激发过程及其关联中子发射,揭示了8He的02+激发态中的4个价中子可以形成两个强关联中子对、并进一步形成类似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奇特集团结构。这是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原子核体系中的中子对凝聚现象。2023年...
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结构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奇异现象,如原子核晕的形成、新幻数的产生、新的衰变模式等。质子滴线外的非束缚原子核会自发出射质子到达更稳定的末态;由于核子的对效应,其中偶质子数原子核倾向于同时发射两个质子。近年来,在轻质量区极丰质子的滴线外原子核中,还发现了稀少的三质子和四质子发射现象。这类奇特的衰变模式为研究质子滴线外的新核素提供了强大的谱学手段,揭示出丰富的核结构和核子关联信息。
日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智焕和华辉课题组及合作者在质子滴线外新核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其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最轻的镁同位素少6个中子,通过奇特的四质子发射模式衰变到长寿命的14O末态(图1);实验同时发现18Mg中可能的第一个2+态,为质子滴线附近N = 8幻数的消失提供了新的证据。2021年12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
日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智焕和华辉课题组及合作者在质子滴线外新核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其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最轻的镁同位素少6个中子,通过奇特的四质子发射模式衰变到长寿命的14O末态(图1);实验同时发现18Mg中可能的第一个2+态,为质子滴线附近N = 8幻数的消失提供了新的证据。
对于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核,从最稳定的原子核出发,随着中子数的增加,中子分离能逐渐变小、直至为零,即到达中子滴线。在核素图中,中子滴线对应丰中子核存在的边界。近滴线原子核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重要前沿之一。
对于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核,从最稳定的原子核出发,随着中子数的增加,中子分离能逐渐变小、直至为零,即到达中子滴线。在核素图中,中子滴线对应丰中子核存在的边界。近滴线原子核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重要前沿之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近滴线的不稳定原子核,建立和发展了相对论连续谱理论,微观自洽地描述了近滴线原子核中实验观测到的晕现象,预...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终端开展了低能质子滴线核17F与89Y的弹性散射实验,获得新进展。科研人员拓展实验方法,获得的实验数据展示了明显的库仑虹峰,这与中子晕核弹性散射中出现的奇特的库仑虹压低的现象完全不同,说明中子晕核的多极效应比质子晕核要强得多,这对于理解质子晕核与中子晕核的结构异...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放射性束流线1号线(RIBLL1),开展了滴线核22Si和20Mg以及附近核的β延迟衰变谱学的研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衰变研究可为核内有效相互作用与基本对称性、奇特核结构与奇特衰变以及天体核合成等关键问题提供重要的信息,是人们对原子核稳定存...
轻核区双中子滴线核的研究     双中子  轻核区       2009/10/27
运用形变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系统地研究了轻核区的元素O, Ne, Mg, Si, S, Ar和 Ca及Ni。 计算了这8个元素的偶偶核基态的一些性质, 如结合能、 四极形变、 平均每核子结合能以及双中子分离能等。 计算中采用了NL3参数组, 并用BCS方法处理对关联。 限于篇幅, 文中只给出O和Mg元素的计算结果。 RMF理论计算的结果和实验值基本一致。 从双中子分离能的分析可知, RMF...
利用32S束轰击92Mo靶,熔合蒸发3n反应合成了121Ce.藉助于具有γ(X)-p-t符合测量的氦喷嘴反冲快速带传输系统进行分离和鉴别.实验定出121)Ce的半衰期为(1.1±0.1)s,观测到了121Ce的延发质子谱并近似估计了延发质子分支比为(1.0±0.5)%.
在球形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下, 采用NLSH相互作用全面研究了从Sn质子滴线核到Sn中子滴线核的自旋对称性和赝自旋对称性. 发现: 1) 随着核子数的增大, 中子和质子的赝自旋波函数劈裂基本上都是减小的, 并且质子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 中子高能级的自旋波函数劈裂随着核子数的增大也是减小的. 2) 对于特定的同位素, 当n=1时, 赝自旋波函数劈裂随着l的增大而增大. 当n=2时, 中子的自旋波函数劈裂...
2004年曾报道过利用40Ca+92Mo融合蒸发反应产生了近质子滴线新核素Pm,并首次观测到它(EC+b+)衰变产生的能量为99keV的γ射线. 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指认,以下提供了三方面的新证据:1)在164-190MeV能量范围内测量了99keV衰变γ射线的激发函数;2)进行了交叉反应 36Ar+96Ru的实验,观察到了相同的99keV衰变γ射线;3)用Woods-Saxon Strutinsk...
用重离子束36Ar和32S轰击缺中子同位素靶92Mo,96Ru和106Cd产生了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先驱核125Nd,121Ce,128Pm,129Sm,135Gd,137Gd和139Dy.配合氦喷嘴带传输系统用"p-γ"符合方法对它们进行了首次肯定的鉴别.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0.60(15)s,1.1(1)s,1.0(3)s,0.55(10)s,1.1(2)s,2.2(2)s和0.6(2)s...
简要回顾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验研究稀土区β缓发质子衰变的历史. 综合报道了在过去10年内中科院近物所实验研究稀土区近滴线核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进展, 主要包括首次观测沿奇Z质子滴线的9种新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以及rp-过程中两种等待点核的衰变新数据, 并将这些结果与不同的核模型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最后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初步展望.
在相对论平均场框架下研究了Pr同位素链中中子和质子滴线核的可能位置及相关性质.对效应的处理采用了BCS方法,并使用了与同位素有关的对力常数,对不成对的核子采用了‘阻塞法’,考虑了核的轴对称形变.计算结果表明,对不同物理量的研究都可得到185Pr为同位素链中丰中子边最后一个稳定核.而在丰质子边,采用本方法很难确定质子滴线核的位置.原因是由于在丰质子边随着A的减少,费米面比丰中子边的费米面更快地趋于连...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