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东南亚相关记录46条 . 查询时间(0.173 秒)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文化和遗传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HUDSEAC)在云南昆明召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研究组等以“Alien lesser bandicoot rats have established wild populations in China”为题于2023年8月19日在国际动物学期刊Current Zoology发文,报道了小板齿鼠 (Bandicota bengalensis) 在我国中缅边境地区,已经过境,并建立野生种群。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南亚中心”,英文名称: Southeast Asia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英文简称:SEABRI,CAS)属于研究与教育型院属境外机构,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东南亚中心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以...
2023年2月1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南亚中心”)组织团队赴老挝调研。本次调研是2022年11月老挝考察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旨在落实国家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和院领导指示精神,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科教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22年9月26-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艾防中心)举办了2022年度中国-东南亚国家艾滋病防治南南合作线上技术交流活动。来自东南亚的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艾滋病防治机构的负责人及专业人员与艾防中心,云南、山东、浙江、新疆、四川省(自治区)疾控中心的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共148人以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开展了艾滋病防控学术交流。
高黎贡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被誉为是大地的缝合线、生命的避难所和世界物种基因库。为贯彻落实国家及云南省有关高黎贡山保护相关文件精神,健全高黎贡山区域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体系,加强中缅联合跨境保护,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高黎贡山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际合作体系建设”项目。根据任务要求,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22年4月19日至5月3日,在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元阳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观音山保护区”)管护局等共同组成的40余人的联合科考队在观音山保护区开展了为期15天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考察,旨在探明观音山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家底,重要动植物的分布情况,为保护区的科学管护提供数据支撑。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案例列入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内容。其原文为:“建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科学考察、重大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等工作。”
2021年9月6日至9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昆明分院,云南省林草局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牵头,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组织了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并联合保山市林草局、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组成30余人的联合科考队,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考察。
202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非中心)及“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联席理事会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光谷园区)召开。中科院副院长、中-非中心及东南亚中心理事长张亚平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2021年6月2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山东大学教授王伟、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的核基因组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研究人员对东亚南部人群的古基因组开展研究,揭示了自1.1万年以来东亚东南亚交汇处人群迁徙与互动的历史,填补了两地接壤区域人类古基因组的空白,更新了对两地人群交流历史的认识,还追溯了现今生活在广西地...
2021年6月24日,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山东大学王伟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及李珍研究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范雪春研究员共同主导,西北大学、福建龙岩市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参与的核基因组研究成果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nd...
东南亚分布许多古老的现生土著人群,在赤道线附近低纬度的热带雨林气候长期的自然选择下,产生了许多适应环境的体貌表型,如矮身高、深肤色、卷头发和宽扁鼻翼等。目前,对这些类似于非洲祖先的体貌表型研究较少。此前研究表明,生活在柬埔寨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土著存在非常古老而特有的母性遗传世系,这些土著或代表了“走出非洲”以后约6万年前定居在亚洲南部早期现代人的隔离后裔(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年1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吴志强研究员等在Microbiome发表题为“Decoding the RNA viromes in rodent lungs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rodent-borne pathogens in Mainland Southeast...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近日发布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中国西南、泰国北部、缅甸等地区很可能是家鸡的起源地和驯化中心。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家养动物的驯化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向畜牧的转变,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阐述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相关问题,对家养动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以及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史和疾病发生都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