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民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0.276 秒)
与《文物法》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有更多的复杂性。归根到底,它不仅涉及(文)物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问题,而且在其对象形态、流传范围、传承人与相关遗产的继承关系等方面有不少难以界定之处。一些法律专家希望保护可以一步到位,落实到对相关民事权利的保护上。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有比知识产权保护更为复杂的情况,具体的法律设计更为困难。就我所接触的情况看,在几个重要问题...
在当下各地组织申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人们普遍重视的是某种具有艺术性和技艺性的主体,而较少关注其整体的文化以及这种艺术性、技艺性主体在其生成时的文化背景和当下文化生存空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不可否认,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组成中的种种艺术和技艺样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独立存在,但其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一定社会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了、或称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那么,艺术和...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古琴艺术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
为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类代表性传承人人选,通过反复审议、遴选、论证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审议,文化...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与实践中,经常出现“保护”与“保存”这样两个概念,并且往往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认为“保存”即是“保护”,或者说“保护”的主要途径在于“保存”。 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在行动上很容易导致有害的结果,需要认真加以辨析。 ...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政府的行为和角色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在“黄家医圈”案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有限的被动的角色,但在功能意义上,却为民间传统医学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在“沈阳清文化节”的案例中,政府的决策程序和经济动机却在客观上制造了一起引发族群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公共事件,这显然与政府促进国家建构和社会整合的意愿相背离。
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国际社会对口头/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表达与民众实践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正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曲折历程中,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重视和共识,也随着概念化过程的不断拓展而得以深化。
从6月6日开始,第二届“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民族工艺师表演、原生态歌舞表演和少数民族服饰展演等活动相继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商城举行。 此次展示的手工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和苗族蜡染等,还有树皮衣制珠绣、挑花、纺织、雕刻、马头琴制作等民间手工艺。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少数民族工艺师参加了展示活动。他们的精彩表演引来无数观众和记者的好奇,竞相挤在展位前观看和询问。其中,苗族银饰...
本报讯 不用精密的检测分析仪器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而能把含有剧毒的水银洗炼成无毒且具有奇特疗效的药物成分,这是古老藏药制作工艺的传奇之处。“水银洗炼法”或“水银加工法”,藏语称之为“佐珠钦莫”,这一方法日前正式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于公元8世纪的“水银洗炼法”是藏药最尖端的技术,囊括了藏药传统加工技术的全部精华。水银洗炼加工后的制成品对脑溢血、麻风、痛风、黄水病等疑难杂症具有奇特的...
本报讯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第六批108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51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将于近日公布。其中,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历纪年联系在一起,改成公元纪年以后,人们一般只记得今天是公历几月几号,而很少记得是农历几月几号。传统节日在现代中国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恒           2007/9/26
柳斋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启动,这项为期10年的工程将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实施“地毯式”普查。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总体上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的宏大工程,是追寻民族文化根源、普及民族文化遗产、唤醒民族文化意识、掌握民族文化国情的一场“文化战役”。一年过去了,这项工程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有识之士的带领下,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并未像业内人士期待的那样,引起社会各界的...
  本报讯 (记者 俞 灵) 昆曲、木卡姆、古琴、年画、傩戏、剪纸、皮影戏……散落在中华大地角角落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拥有避免湮灭消亡的“护身符”——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将于近日开始进行,各地申报项目将在9月中旬前上报文化部,首批国家级名录有望于年底公布。这是记者从6月10日至11日在京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有着悠...
□ 刘锡诚 去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采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术语。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
从普通老百姓说着绕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名词,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各地一项普遍进行的工作;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到省、市、县各级名录的逐步建立;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全面开展,到社会各界、普通百姓踊跃参与广泛关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成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牵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