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民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0.145 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形成广泛参与的运动,以浓墨重彩重绘了中国的文化地图,创造了新的历史。它带着新的话语进来,用文化共享代替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和社会排斥,重新高度肯定原来被历次革命所否定的众多文化事项的价值;它开启了新的社会进程,以文化共生的生态观念和相互承认的文化机制终结中国社会盛行近百年的文化革命,为近代以来在文化认同上长期自我扭曲的文化古国提供了文化自觉的方式,为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公民社会的...
《总体规划》已得到文化部正式批复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申请补助费;保护区内所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补助费,并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补助费统一申报。2013年10月以后经文化部批准新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申报规划编制补助费。其余暂不能申请。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并得到了朝廷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妈祖信俗则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溯与反思妈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2013年6月27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的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马耳他遗产委员会保护司司长约瑟夫·斯基洛、马耳他职业摄影协会主席凯文·卡萨、马耳他艺术制造和商业协会前主席约瑟夫·米苏德、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顾洪兴及马耳他各界人士60余人出席开幕式。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在京举行。获此殊荣的有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禹州市苗家钧窑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研究开发有限公司4个单位。
近日,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局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更为薄弱,加强对其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追溯到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归为人类的创造。该公约对什么是文化遗产做了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物和遗址。后来人们感到对有形的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而无形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把文化进一步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8月29日,由中国—东盟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下称亚太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东盟十国驻华外交官,文化非遗司和外联局相关负责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省区文化厅及非遗中心的负责人、非遗领域的20余位专家等出席会议。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会见了与会人员。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黔西北苗族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他们在经济发展上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最好时机。黔西北苗族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变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内核的因子,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历史浪潮的冲击,黔西北苗族的文化亦如此,就算是其作为一种略显静态的文化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置身事外。在这里笔...
为更好地促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推动基地研究工作的进行,由中国民俗学学会和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于2012年6月19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336会议室召开。
劳动号子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中一种特殊的门类,它伴随着劳动的节奏产生,具有音乐的美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集体劳作者的欢迎。劳动号子常常依据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即兴创作,在集体劳动中起到协调动作,调节体能的作用。中国的劳动号子分布很广,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工号子数种。
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国家财富,非遗保护的核心即传承人保护。我国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环境艰难且正面临断层的危机,当前非遗保护中的传承人制度存在着认定机制不合理、扶持力度不够、资格取消不当等问题。新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传承人制度的第29、30、31条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上述问题,未来应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合理确定传承人认定的数量和标准、完善多渠道的认定程序、加大对传承人扶持的广度和力度以及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