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藏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藏学 格萨尔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121 秒)
藏学学院甘孜州格萨尔文化研究中心于2023年11月17日下午,在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了以“格萨尔文化遗迹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
8月3日,第三届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成果奖颁奖会在西宁举行。经过评委会评审,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公示,共评出著作类、论文类奖项12项。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也是震撼人心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2006年,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内容丰富、卷帙浩繁,千百年来在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口耳相传至今。《格萨尔》史诗不仅流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七省区,还在我国...
细谈《格萨尔》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格萨尔王传》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日前,格萨尔藏译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首批5本汉文版将在年内出版发行,此外“《格萨尔》说唱语音的自动识别与格萨尔学的创新发展”项目也付诸实施,采用传统与现代多种手段的抢救保护,使得格萨尔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记者2014年10月8日从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获悉,该所助理研究员巷欠才让主持的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诗〈格萨尔〉“口述”中的体育文化普查与研究》已于日前结项,并已付梓,出版后将填补《格萨尔》史诗研究领域没有此类专著的空白。作为世界上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的《格萨尔》,其包含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融会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体育、艺术的全部知识...
王沂暖(1907—1998),汉族,字春沐,笔名春冰,原名王克仁,1907年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石头嘴子村。现代著名翻译家、藏学家。 民国20年(193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九•一八”事变后任教于设在北京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27年(1938)赴成都,入西陲文化院任编辑,从此开始学习藏文并参加《藏汉大辞典》的初编工作,历时4年。31年(1942)到重庆北碚,任汉藏教理院讲师。19...
马进武,男,藏族,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人。1954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文专业,现为藏语系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西北民院少语系主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编委;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民族民俗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西北民大格萨尔院特邀研究员;西北民大老教授协会副会长;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委员;《发现》杂社副理事长;香港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湖南东方名人文化研究院...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她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内容精深博大,流传久远,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这部宏伟的巨著,世代相传,从遥远的古代吟诵到今天,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是一部“活着的史诗”。在其产生、流传、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史诗最直...
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世界多民族史诗中篇幅最长、影响极广、哲理最深、文化内涵最丰富、生态理念最突出……加之她又是唯一一部活形态史诗,认识价值最高,从而对她的研究已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格萨尔》学。
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编纂整理《格萨尔》精选本40卷的工作已开展五六年了。经过专家们的辛勤工作,精选本1—4卷即《英雄诞生》、《赛马称王》、《降魔》、《霍岭大战》上、下卷的编纂工作已完成,现在已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论宗教对《格萨尔》的影响     影响  格萨尔  宗教       2008/11/17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论述格萨尔王产生年代问题时,认为格萨尔王是在藏历第一个甲子年诞生于康区的德格岭仓地区。我们认真地研读这部恢宏的史诗,就不难发现这部史诗中既有藏族原始宗教和自然神崇拜的影响,又有藏族本身形成的苯教的痕迹,还有很盛兴的藏传佛教中花教、红教、黄教等教派的各种影响。《格萨尔王传》中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出现的多种宗教形式是恰如其分的。
人类精神文化的产品毫无例外的缘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他们赖于生活的物质条件,果洛神山崇拜观念习俗的产生即如是。 青海果洛藏区是个雪山林立的高原牧区。这里不仅承继着藏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多种形式在果洛广为流布,有抄本、刻本等文本资料,更拥有以口头说唱形式活跃于民间的艺人。
我的论文《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拟就《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的地位与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于《格萨尔王传》采取的有效抢救与保护;《格萨尔王传》口头传统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抢救与保护口头传统的思考与举措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例证,以唤起人们对于非物质遗产的更深刻的保护意识,为我国及世界文化多样性保留一份精彩,为人类文化的可持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