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人类学 古脊椎动物相关记录138条 . 查询时间(0.393 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领导的课题组与国外学者合作在寻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化石证据方面取得进展。课题组对贵州盘县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一些可能与早期现代人出现有关的形态特征,提示东亚大陆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呈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近日,《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发表了该项研究的论文。
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在广西崇左一带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与发掘,在崇左三合大洞的早更新世洞穴堆积里发现了巨猿及伴生哺乳动物群,其中与巨猿共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和偶蹄类中的反刍类已经做了系统研究和报道。
百色盆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发现大量的旧石器遗址并采集到丰富的石制品,由于长期暴露冲刷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这些遗址本身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解决标本积累与遗址破坏之间的矛盾,急需将所采集到的石制品尽快报道出来。公篓遗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采集石制品88件,是广西百色盆地较早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5月,考古人员复查了该遗址,又采集石制品14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圆齿鼠类是一类特化的绝灭了的啮齿类动物,具有多个不同深度的釉质凹的高冠齿,这些釉质凹的大小、形状和数量随牙齿的磨蚀程度而变化。通常采用切片法对牙齿磨蚀面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开展属种的鉴定和标本间的对比。在研究标本量太少的情况下,属种的正确判断往往非常困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古脊椎动物学报》(51卷1期)上报道了发现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三叠纪卡尼阶小凹组地层中的一件近乎完整的海龙类标本。依据这一标本的一些奇特的形态,研究人员建立了海龙类的一个新属种:双列齿凹棘龙(Concavispina biseridens),为海龙类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在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的支持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课题组由金昌柱研究员率队,于1998至2005年期间在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出土了属种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及数量较多的旧石器、骨器等文化遗存。大哺乳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完整的中华乳齿象头骨、下颌骨、臼齿列及头后骨骼化石。这是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我国第四纪地层中的首次发现,这对于探讨...
浙江天台盆地是我国恐龙蛋富集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自1958年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目前已发现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恐龙蛋、龟鳖类蛋以及恐龙骨骼等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帆研究员和研究生谭锴报道并系统描述了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金尾鱼类新材料——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为中三叠世动物地理分布以及金尾鱼类生活习性的演变研究提供依据。2013年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1卷1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2013年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出自中国田园洞的早期现代人所做的NDA分析》(DNA analysis of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 China)的论文,介绍了对该洞穴出土的生活在4万年前的一个人类个体所做的DNA提取与分析结果。该文的基本结论是:这具人骨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
梅氏犀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动物区,在欧洲、西伯利亚和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一般被认为是北方温带环境的代表物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少坤和黄万波等在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距今大约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4期)刊发了...
牙齿釉面横纹的分布与数目可以反映牙齿生长发育的时间和速率变化,在化石研究中能为复原个体生活史提供重要依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及胡荣研究了华南化石猩猩前部牙齿的釉面横纹,并分析了华南化石猩猩牙冠的形成时间。
牙齿釉面横纹的分布与数目可以反映牙齿生长发育的时间和速率变化,在化石研究中能为复原个体生活史提供重要依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及胡荣研究了华南化石猩猩前部牙齿的釉面横纹,并分析了华南化石猩猩牙冠的形成时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邢松博士与南非同行合作采用数字图像分析和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亚洲、非洲和欧洲现代人群骨性眼眶形状进行了研究。通过该研究,揭示了人类眼眶形状的表现特点、眼眶不同部位的变异情况、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情况。11月9日,国际专业期刊Anthrop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许多研究指出人类骨性眼眶形状具有明显的演化变化和人群差异。更新世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约距今3万年)中发现的一件带有刻划痕迹的石制品。该石制品出土于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1980年发掘的下文化层,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带有刻划痕迹的非有机质遗物。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推测在东亚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可能存在如计数、记录等象征性思维,反映了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古人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能力。9月17日...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主要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综合研究工作。我所设有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