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古气候相关记录140条 . 查询时间(0.285 秒)
近期,兰州大学李国强教授牵头构建的“亚洲黄土释光测年与古气候代用指标数据集”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正式发布,用户可免费下载获取使用。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地球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也促生了亚洲季风系统。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然而,当前有关亚洲季风的报道主要分布在高原周缘,尚无高原腹地轨道尺度的古季风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精确解读。此外,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地球系统从渐新世向中新世过渡的重要阶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气候变迁事件,例如极地冰盖...
气候代用指标是记录过去气候演变的直接地质证据;单一指标往往因具有多解性而难以反映气候变化的全貌,因此建立多指标手段对于古气候研究十分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范煜坤等首次获得了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序列260 ka以来的碘含量记录,并通过与粒度、磁化率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建立了内陆环境碘含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发现黄土中碘含量序列在轨道尺度上与气候波动具有较高相关性(图1)。
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地理范围和位置的特殊性,其通过热力反馈影响到亚洲季风环流,从而影响亚洲东南部大范围气候系统,与我国以及南亚地区生命、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密切关系。在青藏高原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中基于代替材料反演的历史温度数据较为丰富。但是,有关降水历史变化特征方面的数据几乎没有报道,限制我们评价当前降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波副研究员等与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英、德两国的同行合作,利用华南的牙形刺磷酸盐氧同位素记录系统重建了泥盆纪古海水温度演化历史。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登陆是控制泥盆纪气候演化重要但并不唯一的驱动因素,构造和火山活动在塑造泥盆纪气候波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作用。该成果最近正式发表在地球科学综合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是目前全球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也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不确定的地区。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位于两大环流的过渡区域的环境变化对环流具有敏感响应。
钙华沉积被认为是重建古气候与古水文事件的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尤其对于高山峡谷区沉积物保存困难的地区。如何提取钙华沉积记录的环境代用指标并构可靠的年代序列,进而建立连续沉积与环境序列,成为揭示其区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过程与规律的关键性难题。
击中山顶的一道闪电可以瞬间熔化岩石,留下一道狭窄的玻璃状伤疤,名为闪电熔石。现在,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这些电击化石是记录时间流逝的地质时钟。这项技术为地质学家提供了一种追溯数万年前雷暴的方法,也为他们了解古代气候模式打开了一扇窗。
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究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和生态后果?当前全球平均温度正趋近于过去120万年来的上限,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管理生态系统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基于不同地质载体,已有多种不同的气候代用指标被用于中亚地区的古气候研究。然而,相对与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该地区除了孢粉记录研究较多外,生物指标的研究相对匮乏。陆生软体动物——蜗牛是第四纪黄土沉积中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因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 被认为是黄土古环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动物”,其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近些年在中亚黄土古气候研究中, 研究人员在伊犁盆...
1亿多年前,它与恐龙共生;1亿多年里,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它却至今还存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且形态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样一种神奇的生物就是红豆杉科的穗花杉。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与美国科研人员一起合作,在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村的侏罗纪化石层中,发现了两枚1.6亿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杂志上。
多倍化是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组发生加倍,并以可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多倍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遗传材料,被认为是进化的加速器。近日,我国科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揭示了桫椤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机制,丰富了多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理论。桫椤科植物是侏罗纪孑遗的树状蕨类,也是恐龙的食物之一。现存的桫椤科植物与其化石形态特征几乎没有变化,因而也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与其他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副研究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博文博士、张克信教授课题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英国开放大学Robert Spicer教授等多个团队合作,在对大红沟剖面早渐新世植物叶化石精确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气候叶相多变量分析程序(CLAMP)和热焓值(moist enthalpy method)的方法,结合大气海洋综合环流模型(GCM),定量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北部早...
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较为丰富,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群为建立兰州盆地新生代年代框架和反演古环境演化信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中新世泉头沟动物群中含有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但是其准确年代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限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敖红研究员和张鹏博士所在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兰州盆地开展磁性地层定年、哺乳动物演化与古气候之间的联系等研究。在已经建立的兰州盆地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年代框架基础...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永久冻土加速融化,储存在永久冻土中的碳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被大量释放出来,进而放大气候变化。此外,永久冻土融化还会增加热岩溶发育、海岸侵蚀和冰原融化,并危及以其作为坚实地基的基础设施。建立长尺度永久冻土的演化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预测未来全球变暖对永久冻土的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