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科学奖相关记录38条 . 查询时间(0.826 秒)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奖评审结果出炉,清华大学化学系帅志刚教授主持的 “有机和碳材料中电荷输运的理论研究” 项目获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单位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
2020年12月13日,第五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暨2020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2020年“复旦-中植科学奖”。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复旦-中植科学奖”捐赠方代表、中植企业集团首席合规官刘辅华为薛其坤颁奖。薛其坤的获奖理由是他及领衔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复旦—中植科学奖”评奖理事会决议,将2020年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Sir Michael V. Berry,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harles L. Kane和中国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2020年9月10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物理所吴克辉研究团队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硅烯的发现与物性研究”项目,获奖人: 吴克辉、陈岚、冯宝杰、程鹏、孟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0年8月28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在京揭晓了本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评审结果,5位科学家和6位青年科学家分享殊荣。其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教授领导完成的科研成果“实验发现五夸克态”被授予数理科学奖;现代光学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肖云峰教授完成的科研成果“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研究”被授予信息技术青年...
2020年1月10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物理学院副教授高淼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完成的《铁基超导电子结构与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淼于2015年入职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浙东青年学者,主要从事超导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两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包括“动力学新模式的发现及在塑性非晶合金材料研发中的应用”成果和与人民大学合作的“铁基超导电子结构与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成果。
近日,第十七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远和博士研究生蓝江山荣获第七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工作。
近日,第七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评选结果揭晓,7位核科学教育青年工作者以及1位在读研究生获奖,我所郭奉坤研究员获此殊荣,颁奖活动将在10月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核物理大会上进行。“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设立于1999年,旨在纪念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济民先生,缅怀他在开创我国核物理、核聚变科学和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鼓励为发展我国核物理与核聚变事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结果,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恩科、张本威、张汉中、陈晓芳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夸克胶子新物质形态的喷注层析研究”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不怕摔、显示屏可随意弯曲;敏锐跟踪,让癌细胞无处遁形……“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可大大加速这些神奇功能变为现实的过程。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这项中国人改写光物理课本的发现,开辟了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引领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全新领域。这一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7年9月9日,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 “未来科学大奖” 第二届获奖名单在北京揭晓,我校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获得“物质科学奖”。与潘建伟院士一同获得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的还有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获得“生命科学奖”、北京大学许晨阳教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潘建伟院士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理由是: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2017年9月9日,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第二届获奖名单在北京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获得“物质科学奖”。与潘建伟一同获得本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获得“生命科学奖”、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近年来,全球数学领域,拼音开始引人关注——郭坤宇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数学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发展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被国际同行称为“methods of Guo”、“idea of Guo”(郭的方法)等。“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把人工微结构作为’原子’,将他们排成特殊序列,使其成为具有特别属性的超表面,来完成对电磁波的魔术。”站在办公室巨大的研究白板前,周磊简要介绍着他的研究。 围绕“超表面对电磁波的高...
2017年1月15日晚,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获颁“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出席颁奖典礼,并在未来科学大奖年会晚宴上致辞。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原校长顾秉林出席颁奖典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