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卫星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0.215 秒)
2024年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空间科学论坛在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实施的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第一批在轨探测图像。EP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立项并实施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之一,由中方主导,欧洲航天局(ESA)、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法国航天局(CNES)以国际合作形式参与卫星研制。
2023年11月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01星,上海技物所承担研制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随星升空,将按既定计划开展工作。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01星主要对地观测载荷之一,采用先进推扫成像方式,国内首次实现了15个在轨通道编程的多光谱模式和连续90个通道的高光谱模式,具有较高的定标精度、杂光和偏振抑制能力,其获取的数据对海岸...
无碰撞激波是空间物理、天文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中一种常见而又基本的物理现象。激波与重联和湍动一起,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实现磁结构跨尺度演化、等离子体能量转化耗散、高能粒子加速加热的三大机制。激波在日球层中普遍存在,例如太阳爆发伴随的日冕波、日冕物质抛射物(CME)驱动激波、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的弓激波、旅行者号发现的拾起离子媒介下的日球层终止激波,以及有待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等未来深空任务探明的日球层弓...
2023年6月8日,位于吉林空间目观测基地的1.2m 空间碎片测距系统首次联调成功,成功获得有效观测数据。参与本次联调实验的还有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经过各单位共同协作,系统运行情况良好且状态稳定,成功获得2颗非合作目标和5颗合作目标的观测数据,表明1.2m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联调圆满成功。
由物理学院单旭副教授为主任设计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组成的空间等离子体科学探测载荷研制团队,联合航天五院513所等单位,2022年10月26日成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LEIS)。载荷研制成果论文以“A low-energy ion spectrometer with large field of view and wide energy range onboard a Ch...
2022年10月15日,中科院高能所的科学家利用“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简称GECAM极目)发现一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并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 本次发现是人类第二次探测到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进一步证明磁星爆发过程可以产生快速射电暴,为深入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数据。
国内外大量的空间飞行实践表明,空间带电粒子诱发的充放电效应(SESD,Spacecraft charging induc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是空间天气导致航天器故障的主要方式之一,且故障现象主要表现为星用电子器件和电路系统出现数据或逻辑状态跳变、工作模式非受控切换、执行机构操作异常等可恢复性“软错误”。SESD故障宏观现象与单粒子效应(SEE,Single Ev...
2022年7月27日午间,由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联合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近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天赐与导师等合作者利用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DAMPE)的观测数据对暗物质模型给出新的限制,研究论文以“Search for gamma-ray line signals around the black hole at the galactic center with DAMPE observation”为题发表在《科学中国物理,力学与天文学》(S...
等离子体层嘶声波对电子的散射损失是地球内外辐射带之间的槽区(1.8≤L≤3)形成的主要机制。冷等离子体色散关系被广泛地运用于量化嘶声波对高能电子的散射效应研究中,而在真实的磁层环境中,热等离子体的存在会修正嘶声波的色散特性。基于范阿伦双星的观测数据,对比了利用磁场观测数据得到的槽区嘶声波观测幅值和反演幅值,并研究了空间位置与地磁活动水平对嘶声波冷等离子体色散关系适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近...
2021年12月26日11时11分,“资源一号02E”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上搭载了理化所参与研制的长波红外相机。长波红外相机是02E卫星相对于同属资源一号系列的02D星创新增配的第三只“眼睛”,它能够细腻呈现地面热红外图像,揭示细微的温度差异,全天时监测地球资源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情况。为保证相机正常工作,其长波红外探测器必须工作在-193℃低温环境中。
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近期即将发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体物理中心王伟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中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台慧眼卫星数据揭示了第24太阳活动周最大耀斑的非热电子演化特征。论文题目为“Non-thermal electron energization during the impulsive phase of an X9.3 fla...
高能宇宙线是研究天体粒子起源、加速机制,及银河系星际介质的重要探针。氦核是宇宙线中丰度第二高的核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银河系宇宙线,理论模型显示在“膝”区(3 – 4 PeV)以下,能谱应该服从单一负幂律分布,但近些年,多个宇宙线观测实验发现了在数百GeV/n处存在能谱变硬的现象,这预示着银河系宇宙线可能存在新的起源和加速机制。
卫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得中国科大郭沫若奖和1993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基金;1994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2010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激光测高分系统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对地激光测绘载荷,可在激光发射瞬时获取地面可见光影像及对应的激光光斑影像,通过精确测量激光脉冲在卫星与地球表面的飞行时间获得地面绝对高程信息。研制团队突破了激光落点区域角秒级精确定位和亚米级绝对高程获取等关键技术,使得激光落点位置测量误差优于角秒级,同时长寿命激光光源等核心组部件均为国内自研,将有望填补我国现有测绘卫星依赖人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