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计算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计算物理学 物理相关记录95条 . 查询时间(0.616 秒)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发展了第一性原理的多体微扰理论框架下的复动量空间有效算符理论,首次将共振与连续态耦合包含在价空间有效算符的计算中,能自洽地描述滴线区不稳定原子核的能谱、β衰变及其它可观测量。
我将结合一些个人的研究体会,介绍与流模型(flow-based generative model)相关的科学问题与科学应用。从计算物理的视角出发,我们将看到流模型与最优输运理论、流体力学、辛几何算法、重正化群、蒙特卡罗采样与分子分子模拟等领域的关联。
王永,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计算物理
王山鹰副教授,1989.09-1993.06内蒙古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1993.09-1998.08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计算凝聚态物理,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及编写大规模并行计算程序,金属合金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团簇的稳定性研究等。
张宏,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12月获得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赴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7月,来浙江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中心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医学物理,计算物理,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
韦广红,女,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1] 1992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物理专业,2009起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物理生物,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多肽聚集、自组装、蛋白-生物膜相互作用、蛋白-纳米颗粒相互作用、及天然小分子调控蛋白质聚集微观机理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多肽自组装一方面与阿兹海默氏症、帕金森症和渐冻人症等多种淀粉样变性病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生物纳米材料设计方面有重要应用。因此...
车静光教授,复旦大学学士、硕士,联邦德国明斯特大学博士,1985年至1988年,中国纺织大学基础部;1993年起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副教授(1996年起),教授(1999年起)。研究方向为固体物理学、计算物理学,新颖自旋电子学材料物性操控的计算机模拟和设计。
本文是《计算物理》期刊编辑部与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一次访谈。访谈从38年前杜祥琬发表在中国第一本计算物理领域期刊,也是全球最早的四本计算物理专业期刊之一的《计算物理》上的一篇文章谈起,分享了他发现非线性中子输运方程、中国1984年10月加入国际物理学界最高组织IUPAP,以及IUPAP成立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这三件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学科方向: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理论物理(拓扑理论在物理中的应用),计算物理(寻找拓扑新材料和人工结构),微电子器件(使用新拓扑材料的奇特器件),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时序分析和量子相变)。
论文考虑了三种模型,即后牛顿拉格朗日近似运动方程(记为M1),后牛顿拉格朗日精确运动方程(记为M2),后牛顿哈密顿正则运动方程(记为M3)。在Imai, Chiba and Asada(2007,PRL,98,201102)的基础上对牛顿下八字形轨道的速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满足在大的天体之间的分离距离下后牛顿模型得到反对称的八字形轨道。但对于小分离量时,这个速度的调整不再适用于这三种模型。我们通过...
康大伟,男,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副教授,2010年7月进入河南科技大学参加工作,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学1年。主讲《计算物理》,《高等量子力学》等课程,获校优秀教师2次。现研究方向为材料计算及相关建模分析,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Appl. Phys. Lett., Phys. Chem. Chem. Phy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袁声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79年4月出生,国字号人才。2001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2003年获得德国锡根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计算物理博士学位。2009-2016年在荷兰奈梅亨大学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终生轨道制助理教授。袁声军教授至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包括Nature 1篇, Science 1篇, Nature Physics 1篇,Nature C...
张俐娜(硕士生)与导师伍歆教授(通信作者)、梁恩维教授合作在力梯度辛算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辛算法作为专门为哈密顿动力学系统设计的一种数值方法。它既保留了辛结构,又让能量误差不会发生长期变化,是研究长期动态演化的理想工具。针对坐标与动量不可分离的较复杂哈密顿系统,本文对辛算法中的力梯度算子进行了一个推广与应用,为坐标与动量不可分离的较复杂哈密顿系统提供了更省时间并且结果可靠的算法。利用优化算法,分析...
Kerr 黑洞带有旋转角动量,在外加电磁场的共同作用下,黑洞就会开始吸积电荷,称为感应电荷。感应电荷很小,不会对黑洞周围的时空产生明显改变,但会影响带电试验粒子的运动轨道。研究小组研究在不同情况下黑洞附近的试验粒子的运动情况。试验粒子在Kerr 黑洞附近的运动方程高度非线性,一般无法得到分析解。为了解决这一困局,我们构造的新算法,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研究克尔黑洞附近的轨道动力学性质...
孙志刚,1978年生,2000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我所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0年6月回所工作。孙志刚研究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量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以及新型超大功率化学激光的设计和发展。研究工作的特点是侧重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和分子动力学新现象的研究,新型烧结材料的设计和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