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病毒学 >>> 病毒生物化学 分子病毒学 病毒生态学 病毒分类学 病毒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病毒学 新冠病毒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0.453 秒)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丁强课题组在《mBio》杂志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B.1.617.1 (Kappa), B.1.617.2 (Delta) and B.1.618 by cell entry and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B.1.617.1 (Kappa...
新冠病毒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后,除了发生频繁的位点突变,还可能通过局部的片段删除来导致基因组结构变异,进而影响病毒功能和疫苗有效性。因此,系统研究新冠病毒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组局部片段删除规律,对于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健康研究院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等团队合作,在抗体组库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在转录水平发现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抗体反应特征,揭示B细胞介导的新冠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应答机制。该成果以Analysis of B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reveals key signatures ...
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凸显防治药物的重要性。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团队研究发现,地尔硫卓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在细胞和小鼠肺部的感染。研究表明,作为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地尔硫卓具有防治新冠的潜力。相关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Johan Neyts和合作者研究显示,抗病毒药物PF-07321332(以下简称PF-332)能保护叙利亚仓鼠不受部分新冠变异株的感染,而且能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18日公布,中大医学院及香港大学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合作研究新冠病毒诱发血管炎症的机制。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以不用进入细胞内部,便可激活一种独特的细胞受体TLR4,从而诱发血管炎症。
2022年2月8日,《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题为“Structures of the Omicron Spike trimer with ACE2 and an anti-Omicron antibody”的最新成果。该研究解析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分别结合其受体ACE2和广谱抗新冠抗体JM...
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人类的威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然而,新冠突变株仍不断涌现。其中,新冠病毒德尔塔株不仅传播力强,而且致病力也显著增强。近期,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体也因其强大的传播力备受关注。放眼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3.6亿,致死人数超570万,新冠对人类的长期影响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是冠状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引起了2019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和全球大流行。虽然目前已有多种疫苗问世,为人类社会缓解并最终预防疫情带来了希望,然而,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理解病毒的发病机制,特别是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项研究分析了孕期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12名女性,结果显示,孕期的新冠病毒暴露会导致一种母体和胎儿细胞共同参与的胎盘炎症反应,但不会感染胎盘组织。相关研究1月19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团队在宿主针对病毒感染的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鉴定了一个新的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弗林蛋白酶调控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Bio》上,并被选为编辑推介论文。
目前,新冠疫情正面临全球化和快速变异传播的困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2022年1月14日多起冷链食品和快递物品相继被检出SARS-CoV-2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样本,引发了社会对新一轮新冠病毒传播的高度关注。当前广泛使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扩增等技术,其检测对象为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不能判断病毒的“死活”及传染性。而被病毒污染的冷链或快递物品上存在的SARS-CoV-2病毒有些...
当地时间1月5日,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去年12月9日,法国马赛地中海传染病医疗和教学研究所对外表示,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该毒株编号为B.1.640.2,也被称为“IHU”毒株。该毒株包含46个突变点和37个缺失。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关键机制,可以解释新冠病毒如何逃避免疫系统并在人体内复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毕玉海研究员团队分别与清华大学陈晔光院士团队、中国农业大学吴森教授团队合作,建立了人远端支气管类器官和新冠病毒受体hACE2转基因猪模型,为SARS-CoV-2/COVID-19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精准治疗、疫苗和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测试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感染模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