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血小板相关记录77条 . 查询时间(0.16 秒)
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是骨髓中产生血小板的血细胞,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以及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血小板输注完全依赖于健康供者捐献,随着血小板输注需求量的增加,供者来源短缺,血小板难以在体外长期保存,血小板的输注存在巨大的供应缺口。而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化对于血小板产生非常重要,是高效生成功能性血小板的重要保障。因此解析巨核细胞多倍体化调控机制对于突破血小板再生技术瓶...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利:用于分离去除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和血小板的系统及方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又称为新布尼亚病毒,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一种蜱传布尼亚病毒,最初主要流行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其感染可以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主要的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长角血蜱在亚太地区常见,...
2022年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俊岭教授团队樊雪梅副研究员等在Blood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LDHA to Induce EEF2 Release Enhances Thrombocytopoiesis的文章。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乳酸脱氢酶A(LDHA)在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靶向LDHA与真核翻译延伸因子2(eEF2)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血小板...
血小板是数量第二多的血液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血管的损伤,在伤口处粘附并聚集,封堵伤口并阻止血液的流失。但是,血小板的过量和异常活化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是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阐明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在...
2021年12月23日,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卵巢癌作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过去10年间增长了30%,死亡率增加了18%,具有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规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肿瘤症状等特点,导致70%-75%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均属晚期,伴有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从而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因此,很有必要开发精确的治疗靶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使用腺病毒载体的COVID-19疫苗究竟如何引发一种罕见但有时是致命性的凝血反应,即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这些发现将使科学家们走上寻找更好地诊断和治疗VITT的道路,可能还会预防它,并可能使疫苗更安全。相关研究结果于20...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郑昕团队合作攻关,在新冠病毒(SARS-CoV-2)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杂志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上,题目为“SARS-CoV-2 interacts with platelets and megakaryocytes v...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细胞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彭珂课题组、肖庚富课题组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刘玮研究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SFTSV Infection Induces BAK/BAX Dependent Mitochondrial DNA Release to Trigger NLRP3 Inflammaso...
2010年,我国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性病毒病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它能感染人导致严重的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致死率为5%-30%。SFTS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阳病毒属(Banyangvirus),...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俊岭课题组等首次揭示了酰基甘油激酶(AGK)在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靶向AGK与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的相互作用,既可以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也可以用于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血液》。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的江藤浩之教授等人与熊本大学合作,成功制作出可以给任何人输血的血小板。研究人员把基因编辑技术和iPS细胞相结合起来实现了此次研究。通过小白鼠实验,研究团队确认了输血后血小板可以起到作用,这一研究有望用于治疗即使输入了血小板也无法产生作用的“血小板输入无效症”。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2010 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的蜱传病毒,在我国、韩国、日本及越南多有分布。其感染者常出现急性发热,伴有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7%-12%)会发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SFTS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 NSs)对干扰素具有拮抗作用,可抑制宿主细胞的天然抗病毒反应,是SFTSV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血液流失殆尽,将会面临死亡。为了控制或预防血液流失,医生们常常会用具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来止血或预防出血。目前临床需求最多的成分血就是血小板。如今我国各大医院的血小板主要是从志愿者捐献的全血中分离而出。血小板的保存期限只有5天,具有有效期短、供应和需求不确定、生产成本高等特点。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使得血小板的供需平衡面临更大挑战。
探究在不同CYP2C19基因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普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因ACS入院患者3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d-1,B组服用瑞舒伐他汀钙20 mg·d-1,C组服用普伐他汀钠20 mg·d-...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