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相关记录219条 . 查询时间(0.415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学与技术研究室许文武和研究员高嶷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教授曾晓成合作,在金纳米团簇的结构和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Science 最新子刊Science Advances(Sci. Adv. 2015, 1, e1400211)上。该团簇结构配以Probing the structure of gold nanoparticle 为题作...
纳米颗粒的催化反应过程中伴随了催化剂界面上的底物吸附、电荷转移、底物产物相互转换、产物脱附等。在单颗粒水平研究其催化反应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催化机制并设计出新型的高效催化剂。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光子学成像技术,发展了一种可实时监控单个金纳米颗粒催化过程的方法。相关结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5, 137,4292)。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课题组利用结构精确可控的“DNA折纸术”,构建了一系列精巧的二维等离子体纳米结构。相关研究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研究人员利用该技术已构建了一系列从一维到三维的DNA纳米结构,并在反应器、生物诊断与治疗等领域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由于受到病毒模板链长度的限制,DNA结构的尺寸和复杂度受到较大的制约。而DNA分子本身也缺乏显著的光学性质,从而限制了其在纳米光...
2015年1月8日下午,“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制项目”攻坚之战动员大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张江园区多功能厅举行。上海应物所所长、项目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赵振堂研究员,项目总顾问方守贤院士,项目总体组、经理部、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及参加项目建设的70余位科研工作者参加了动员大会。
2015年1月15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离子物理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张江园区多功能厅成功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物理二处处长蒲钔,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院士沈文庆、副所长马余刚、纪委书记李燕,以及上海应物所核物理研究室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彭年...
为庆祝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成立五十五周年,上海应物所分别于2014年11月11日、12月8日和12月29日举办了三场“所庆”系列学术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了6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做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等数百人次参加了报告会。2014年11月11日下午,来自瑞士的Ralph Eichler教授在上海应物所张江园区大报告厅做了题为“Knowledge...
2014年11月4至7日,中国物理学会代表团在学会理事长詹文龙院士的带领下,赴新加坡出席了第28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全体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28届执行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我校陈强教授当选C14-物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IUPAP-C14 Commission on Physics Education)。
2014年11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加速器研究室与中广核中科海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DD5.0MV/150kW高频高压电子加速器顺利调试成功。该装置坐落于江苏通州公司所在地,应物所牵头的调试团队仅用四周时间就使其全面达到了设计指标。这是继2011年应物所自主研制成功国内首台DD5.0 MV/120 kW加速器并顺利投产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应物所在高频高压电子加速器...
DNA纳米技术为纳米药物载体、纳米机器人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强大的工具,已逐渐成为一种纳米医学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及上海光源生物成像中心樊春海和黄庆研究员合作,应用一系列先进的细胞显微成像技术并结合生物化学手段,清晰展示了一类自组装DNA四面体结构在活细胞中的摄取与转运过程,为其在药物载运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德...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宋波、高兴宇、方海平研究员与中国石油大学黄方教授等通过多方合作,采用量子计算、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同步辐射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圆二色谱(CD)、核磁共振谱(NMR)等谱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铝对蛋白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铝对人体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作为首页插图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4...
团簇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物理领域,比如从星系结构至纳米层次,并且理论预言在费米尺度(1 fm = 10-15 m)的亚原子领域存在由中子-质子构成的alpha团簇结构及核分子态。最新的核理论预言团簇结构不仅存在于轻核激发态及远离β稳定线核中,甚至在轻核基态中也有团簇结构存在,比如12C基态附近可能存在三角形的3α奇异结构,16O基态可能是α团簇构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轻核的团簇结构对原子核中的玻色-爱...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IUPAP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我校物理学院曹毅教授荣获IUPAP-C6青年科学家奖,并受邀作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也是该奖项首次授予中国学者。 曹毅教授在蛋白质分子力学特性和生物分子-固体界面的粘附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Biotechnology、PNAS和德国应用化学等杂志上共发表论文4...
多功能集成、用户友好的便携式现场检测设备在低成本医疗和应对突发性传染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发展了一种基于“气泡”介导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解决了一步反应完成免疫分析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了多种重要疾病标志物的快速灵敏检测,有望为便携式现场生化检测提供新的手段。该项工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材料领域杂志《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徐骏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教授Che-Ming Ko合作,在多相输运模型中引入粒子平均场势,定量解释了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STAR合作组的束流能量扫描实验中观测到的正反粒子椭圆流的劈裂,并从中获取了QCD相图及强子—夸克相变临界点的信息。专家认为,这对人们理解强相互作用基本性质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最近,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徐骏博士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Che-Ming Ko教授合作,在多相输运模型中引入粒子的平均场势,定量地解释了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STAR合作组的束流能量扫描实验中观测到的正反粒子椭圆流的劈裂,并从中获取了QCD相图及强子-夸克相变临界点的信息。该工作对人们理解强相互作用基本性质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于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