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相关记录68条 . 查询时间(0.715 秒)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徐波团队在墨脱县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在高海拔石壁上发现报春花科报春花属的一个未知种。通过野外种群观察和标本的形态性状学研究,调查队确认该种为报春花属尚未发表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墨脱报春。
盆距兰属是一类附生于山地森林中树木或岩石上的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群岛。目前已知有约70余种,我国拥有该属约三分之二的物种,其中一半以上为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该属植物因其色彩斑斓和结构精巧 (分为“前唇”和“后囊”) 的唇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尽管盆距兰属已有近200年左右的分类历史,但其属下分类关系仍不清晰,部分物种的种间界线依旧模糊,这极大限制了人们对这一美丽兰花属植物的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生物学期刊《生态与进化》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个目前已知为我国横断山区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为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又添加了新成员,丰富了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研究人员根据花果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证据讨论了其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并根据黄鹂马铃苣苔的分布范围、植株数量和受干扰程度评估了该物种的受威胁情况。
全球变化下森林生产力与群落稳定性的地下养分维持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热点,但迄今认知仍十分有限。特别地,高纬度/高海拔分布的高寒针叶林由于受低温、季节性冻土、低养分有效性、短生长季等特征所影响,使得这类针叶林表现为典型的氮(N)受限。但作为区域生态演替形成的顶级群落,高寒针叶林却具有稳定的林分生产力和群落结构。这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在N长期受限且无外源N添加情景下,高寒...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减少以及气候变化,提升小麦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小麦穗主要由附着于穗轴两侧交替互生的小穗构成。小穗进一步分化成数目不定的小花,其中3-5朵小花能最终形成籽粒。因此,小麦穗型的发育与籽粒产量密切相关。挖掘小麦穗型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解析其作用的分子网络,对于通过分子设计优化穗型,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具有重要的...
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 Bunge)物种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本属植物较耐干旱,可作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全世界约有杭子梢属植物37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是该属的分布中心,有32种6亚种6变种,特有种20种,大约80%的植物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特别是云南和四川两省。
为刺激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脱离贫困,修建道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优选方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是,道路的修建及运营必然会通过形成边缘效应,促进更多杂草类物种定居,损害对自然栖息地有依赖的物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影响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已有研究发现,路边群落通常更有利于非本地物种的定植和生长,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将进一步改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山区道路为广布性物种的扩散提供了通道...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组博士生胡雪凤、李琬婷等在尹春英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川西亚高山森林主要优势树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采用单独种植,种内互作和种间互作3种共存模式,阐述了两树种在不同共存模式下对植物相互作用的响应,并从根系形态、结构、化学、生理及生物学等特征解释了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森林生态过程与调控项目组尹华军研究团队以西南亚高山典型的人工林云杉(Picea asperata)为试验对象,通过分离吸收根(1-3级细根)和运输根(4-5级细根)两个根系功能模块,结合根际空间数值模型,量化了吸收根和运输根根际SOC储量差异及其对根际总土壤碳储量的相对贡献大小。
磷(P)是核苷酸、生物膜和关键代谢酶等的重要组成元件,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植物能吸收利用的磷的主要形式是无机磷酸盐,其唯一来源是磷矿,而作为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全球磷矿资源预计将会在未来50-100年内耗尽。土壤中虽然含有无机磷,但由于碱性金属离子的结合作用、微生物的竞争吸收和雨水、灌溉水的冲刷,导致其中可供植物利用的磷酸盐处于很低的水平,全球约70%的耕地可利用磷含量极其匮乏。同时大多...
石质土在全球广泛存在,我国在南方喀斯特地区、青藏高原、西南横断山区、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山区分布面积大,石砾含量尤为高。它们往往养分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弱,水热失调,这严重制约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发育及更新繁殖。因此,石质土环境下植被破坏后往往恢复相当困难,尤其是重大工程建设受损创面(如渣场、边坡等)和迹地的生态恢复一直未能合理有效解决,已成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和亟待突破的重大科技难题。多石土上植被恢复...
墨脱县是我国在喜马拉雅东部的一颗瑰宝。这里的地貌复杂,海拔差异极大,生境类型多样,拥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流石滩的几乎所有植被类型,而且热量充足,雨量充沛,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经在墨脱县境内发现了多个两栖类新物种,暗示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仍然被低估。角蟾属Megophrys隶属于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类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溪流的蛙类,其分布范围西起喜...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课题组李芳兰博士等近年来致力于植物根系功能性状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取样和观测,对亚高山森林植被细根功能性状、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群落水平上细根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林分之间的差异(见图1),并且明确了影响细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该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森林群落根系生态学研究的理论知识,而且为林业实践提供科学证据。研究部分结果已在Plant...
生物固氮每年能向陆地生态系统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它们能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氮,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并提高植物生产力。因此,阐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为理解森林氮循环过程以及调控氮素供给策略提供重要支撑。固氮菌群落分布特征在不同采样地点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前人针对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小尺度研究结果显示,...
基于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森林生态过程与调控项目组尹华军研究团队以青藏高原东缘外生菌根真菌高度共生的亚高山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稳定同位素15N标记技术,通过数学模型评估了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亚高山针叶林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NH4+、NO3-和氨基酸)的吸收偏好,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氮素对植物氮养分吸收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尽管土壤无机氮是该区森林的主要氮源(土壤NH4+对植物总氮吸收量的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