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生态毒理学 区域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工程学 生态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385 秒)
滨海湿地土壤中多元素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植被演变、海陆交互作用的多重影响。互花米草入侵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不仅显著改变了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也对多元素耦合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鲜有相关研究
湿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关系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湿地损失和退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适当恢复,可靠的、能够定期更新的湿地空间分布信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湿地的内在特性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的年内和年际变化频繁且复杂。受训练样本数量有限、有效的分类特征难以获取、计算资源消耗过大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已有大尺...
2021年11月23-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创新部主办,中国生态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国家湿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寒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及长白山湿地与生态吉林省联合重点实验室协办的“湿地生态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线上成功举办。
2021年11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白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与应用”2021年度进展总结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为了探究磷形态记录泥炭地植被演替历史的能力,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演化与生态功能学科组的科研人员在大兴安岭北部选取4种优势物种(藓类、草本、灌丛和乔木)下的表土,并钻取泥炭柱芯。探究表土中不同优势物种下磷形态的分布规律,筛选合适磷形态作为指标,同时应用到泥炭柱芯每1厘米磷形态的分布反演出植被演替历史。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团队选择磺胺甲恶唑(SMX)和四环素(TC)两种典型抗生素,探究了MFC-CWs对抗生素的去除过程、关键影响因素与机理;在前期获得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MFC-CWs的主要功能区进行了优化,研发了基于海绵铁-阳极区强化的抗生素与ARGs高效协同去除技术。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演化与生态功能学科组的科研人员们与国际同行在三江平原选取我国最典型的草本沼泽湿地——小叶章湿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三年的野外火烧控制实验研究研究发现火烧频次、火烧季节以及火后恢复时间均对小叶章群落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作用。作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参数,植被地上生物量是估算沼泽湿地植被碳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研究沼泽湿地固碳量的基础。明确青藏高原沼泽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评估该地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具有意义。但由于野外实地调查工作量大、耗时长、成本高,且无法全面获取所有区域的沼泽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目前关于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沼泽湿...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将集成面向对象与多层决策树的分类技术(HOHC)应用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影像,获得了1978至2018年间5个年份的环黄渤海地区土地覆被数据集。通过构建人为胁迫指数(ATI,单位面积内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覆盖率)和应用渔网分析的方法,重点解析了湿地及其人为胁迫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中国、朝鲜、韩国范围内的变化异质性;并结合夜间...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李怀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完成的10项人工湿地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生态沟渠等,获得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名称分别为“一种生态调控型人工湿地强化碳氮同步去除系统”(授权号:ZL 201510236212.4)、“一种具有深度脱氮功能的微曝气型固体碳源湿地系统及工艺”(授权号:ZL 201610147301.6)、“一种寒区退化沿江湿地泥炭藓净化床越冬方法”(授权号:ZL 2...
湿地恢复工作不仅能够维持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也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往湿地恢复工作中,对恢复物种及恢复区域的选择往往是基于经验进行,缺乏对气候变化下湿地适应性科学认定。生态位理论模型可有效确定物种适宜性和恢复区域,因此,东北地理所姜明团队利用松嫩平原湿地植物分布数据,建立生态位模型架构,验证了生态位模型在湿地恢复研究中的可行性,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湿地的胁迫并划定了优先...
湿地是地球表层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胁迫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湿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丧失和功能退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大规模湿地恢复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实施。湿地恢复措施的合理性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成效,急需相关评估理论和方法技术。水生无脊椎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群组成和分布对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响应敏感,是湿地环...
2017年6月27日上午,应何兴元所长、王文杰研究员邀请,北京大学赵淑清教授来东北地理所做了题为“中国的城市扩张及生态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郑海峰博士主持,何兴元所长、黄铁青副所长、田春杰研究员、宋开山研究员等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陈玮研究员等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形式参与了讨论与交流。
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海外人才走进科学院”活动邀请,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朱亚斐博士2016年9月6日-9日来所访问,并以“模型在湿地生态和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做了专题报告,分享了他在水敏型城市设计、鱼梯设计、水质生态模型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以The Gippsland Lakes为例,着重介绍了如何将水文模型与生物地化模型耦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科研工作。
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由该所联合国内17家长期从事湿地科学研究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项目正式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