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相关记录232条 . 查询时间(0.442 秒)
2024年4月19日,应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严顺平教授邀请,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员做客华中农业大学第177期植物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会议室作了题为“Plant i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的学术报告。
2023年10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琛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 bacterial spermidine biosynthetic pathway via carboxyaminopropylagmat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亚精胺合成途径——CAPA途径,且该途径广泛分布于变形菌、厚壁菌和拟杆菌等多种细菌中...
2023年10月23日,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鹏研究组题为“Regulatory NADH dehydrogenase-like complex optimizes C4 photosynthetic carbon flow and cellular redox in maiz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玉米维管束鞘细胞中NDH复合体...
2023年10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毛颖波研究组题为“Endocytosis-mediated entry of a caterpillar effector into plants is countered by Jasmon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咀嚼式害虫棉铃...
2023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Fungal infection of Insects: Molecular insights and prospects的特邀综述,系统总结了昆虫病原真菌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2023年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组联合,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了综述论文。该文章总结了植物在热形态建成和热胁迫损伤过程中感知和响应温度的分子机制,并从“源-库”角度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减少作物产量损失的应对策略。阐明植物对高温反应的基本机制,挖掘优异的耐高温基因位点,通过基因渗入或基因编辑的方...
2023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南方科技大学翟继先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es reveal spatiotemporal symbiotic perception and early response in Medic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结瘤因子处理蒺...
根器官的出现,是植物登陆后适应陆生环境的重要进化事件。维管植物的祖先登陆时只有茎秆而没有根。维管植物朝着多个方向进化,其中有两个植物世系保留存活至今,即石松植物世系(lycophytes)和真叶植物世系(euphyllophytes)。化石证据显示,根器官的起源是这两个植物世系独立发生的事件:在泥盆纪早期的化石中可观察到石松植物出现了根,而此时的真叶植物没有根器官;直到在泥盆纪中期的化石中才发现真...
2023年9月21日,著名期刊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组联合撰写的题为“The molecular basis of heat stress responses in plants”的长篇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在热形态建成和热胁迫损伤过程中感知和响应温度的分子机制,并从“源-库”角度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卵菌等)导致的病害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重要作物的产量,是现代农业的一大危害。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由宿主、病原微生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长期以来,高空气湿度(常见于雨后)是许多田间作物病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例如,连绵阴雨气候或南方的梅雨季节等会造成田间许多植物病害(如水稻的稻瘟病、小麦的赤霉病、辣椒的青枯病和番茄的细菌性斑点病等)的爆发(D...
2023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M1/WRI5a-ERF12-TOPLESS作为一个新的正-负反馈环,动态调控营养交换和丛枝发育,进一步完善了丛枝菌根共生营养交换与调控的理论框架。
2023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ontrol of arbuscule development by a transcriptional negative feedback loop in Medic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M1/WRI5a-ERF1...
根器官的出现是植物登陆后适应陆生环境的重要进化事件。维管植物的祖先登陆时只有茎秆而没有根。维管植物朝着多个方向进化,其中有两个植物世系保留存活至今,即石松植物世系(lycophytes)和真叶植物世系(euphyllophytes)。根据化石证据显示,根器官的起源是这两个植物世系独立发生的事件:在泥盆纪早期的化石中可以看到石松植物出现了根,而此时的真叶植物都没有根器官;直到泥盆纪中期的化石中才发现...
2023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应邀及其合作者受邀在New Phytologist撰写题为“Microb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nitrogen and phosphate acquisition and regulation in plants”的Tansley review综述论文,系统总结和比较了植物直接营养吸收与和有益微...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斌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龚俊义研究组,收集了2839份杂交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覆盖了整个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历史,也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最大规模杂交稻种质资源集。其中,18份代表性杂交稻材料被挑选用于构建包含万份个体的F2群体。基于这些材料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该研究从在时间维度上评价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杂交育种成就,鉴定改良育种的分子印迹,量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