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热学 >>> 传热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传热学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666 秒)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专利:一种隔热结构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专利:一种高强度导热硅胶垫片及其制备方法
随着电子芯片朝着高性能化和微小型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其热流密度不断增加,部分高性能芯片的热流密度已超过500W/cm2,传统的风冷、液冷以及被动式冷却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热失效成为电子设备失效的主要形式。发展先进高效散热技术是解决芯片热失效的有效对策。射流冲击结合微结构表面强化沸腾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主动散热技术,具有结构紧凑、传热系数高、有效消除局部热点等优点,可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2017年10月27至30日,“2017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热传质领域项目进展交流会议”在苏州会议中心举行。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工程院院士,14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此次会议,期间800余篇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和12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进行了汇报、交流。 本次会议共评选20篇青年优秀论文,包括10篇口头报告论文和10篇张贴报告论文。研...
2017年1月16日,美国工程院院士、纳米尺度能量和换热领域领军人物、麻省理工学院陈刚教授应邀到工程热物理所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会由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金红光院士主持,交流现场座无虚席,来自所内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深入交流。 陈刚教授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荣誉教授,在传热领域、纳米材料和能源利用领域成果颇丰,是国际传热学的领军人物,机械工程界第一院系MIT机械工程系第一位华裔主任...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前身系国际著名科学家吴仲华教授1956年创立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目前,已建设成为应用基础与应用发展研究有机结合的战略高技术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内流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等学科。
微胶囊化可以将功能物质封装转变成无数微小工作单元,可使其具有特殊性质和用途,大大扩展了各种材料的使用领域和场合。随着高分子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种多样的微胶囊逐渐开发出来,在药物控制释放、生物制品、涂料、阻燃剂、纺织、感光材料以及相变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4年10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传热传质研究中心承担的企业项目“混凝土骨料预冷/热设计关键技术及能耗优化研究”在北京通过验收。验收会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举办,评审专家组由来自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电建集团旗下七个设计研究院的多位专家组成。工程热物理所传热传质研究中心主任唐大伟研究员、郭朝红副研和曾秒工程师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效率高、储能密度大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受地理条件限制和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问题。不同于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特征之一在于,系统采用高压蓄冷蓄热装置实现压缩热和低温冷能的回收与再利用,从而明显提高了系统效率。
刘启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太阳能热发电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工作。曾获2007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最佳论文奖、2012年 “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首届“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和“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刘启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太阳能热发电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工作。曾获2007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最佳论文奖、2012年 “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首届“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和“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郭朝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传热与传质研究中心从事微细尺度传热学、电力设备先进热管理节能技术、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先进热管理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曹宏章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1、微细尺度流动及强化传热;2、多孔介质传热传质;3、相变换热;4、电子/光电子先进热管理技术。拥有专利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房爱兵,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科研。主要从事燃烧室低污染燃烧技术与燃烧稳定性研究、燃烧室设计及实验工作。近几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0余篇。
梁世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科研研究领域主要为:1、以滴状冷凝换热、膜蒸馏强化换热为主的相变换热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2、以吸收式制冷为主的余热余压利用节能技术开发;3、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与热管理。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2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