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水生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相关记录357条 . 查询时间(2.813 秒)
条鳅科Nemacheilidae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是一类适应流水生境的底栖性小型鱼类。迷鳅属Mustura为条鳅科2018年确立的新属,其主要特征是:雄性胸鳍第一分枝鳍条明显较宽且向上倾斜,分枝鳍条间距更短且除接近顶端外无膜质结构;鳔后室呈圆锥状且较小,或是缺失;下唇中部有缺刻,两侧皮褶形成角状肉垫;雄性具有明显的眶下瓣等。早期的分类学研究...
脊椎动物气体填充器官(Air-filled organs)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辐鳍鱼类中,称为“原肺”。在泥盆纪时期,早期鱼类由水中向陆地过渡。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早期鱼类“原肺”逐渐演化形成了四足动物的肺,行使呼吸作用。然而,生存在水中的大部分硬骨鱼类则演化出鳔(Swim bladder),除了具有呼吸、发声和听觉等辅助功能外,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沉浮(Buoyancy control)。
2022年6月21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颉、科技监测处处长武旭业,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主任李利桥及水生态环境处、自然生态保护处、市监控中心、东湖风景区分局等多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一行,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二期工作。水生所副所长胡炜,武汉市长江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水生所研究员吴振斌,科研业务处处长贺锋,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铸研究员等参加了交流座谈...
2022年5月27日,武汉大学刘耀林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带来了题为“基于遥感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协同发展分析”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2年第1期。 报告中,刘耀林教授以长江经济带沿程11个省市中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集1995-2015年间这些城市Landsat数据和夜光遥感灯光数据,拟合城市土地与人类活性范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对云南高原湖泊洱海的鱼类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调控开展了多年持续研究工作。2022年4月25日,研究团队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Water Research上发表“Can top-down effects of planktivorous fish removal be used to mitigate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rge...
2022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带队,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调研对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副局长张颉、调研员袁新慧、科技监测处处长武旭业、水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春秋、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徐栋,水生所研究员、武汉市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吴振斌,科研处处长贺锋,中心主任王洪铸研究员和刘碧云研究员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有颌脊椎动物并以alpha螺旋为结构特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炎症免疫应答特别是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目前,干扰素被分为三种类型,即I型、II型和III型,它们分别利用不同的受体复合物,IFN-αR1/IFN-αR2、IFN-γR1/IFN-γR2和IFN-λR1/IL-10R2。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团队在Natur...
大规模尤其是群发性的鲸类搁浅事件在中国极为罕见2021年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共计7次的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搁浅事件共涉及4个鲸类物种(包括瓜头鲸、糙齿海豚、瓶鼻海豚和布氏鲸)的47头动物。造成此次鲸类搁浅的原因众说纷纭。
全球变化及富营养化过程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团队以菹草(Potmogeton crispus)和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为实验材料,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合作开展气候暖化和水体氮浓度增加对沉水植物生长与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温带区域,增温在加氮前后均显著促进伊乐藻的生长,而加氮前,增温处理组未改变菹草的总地上生物量,但产生更多石芽、更...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域生态过程研究团队模拟了植物(小香蒲)存在与缺失等两种河岸带湿地生境,设置了纳米银浓度梯度和硝酸银阳性对照,测定分析了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对纳米银的吸收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反硝化速率以及功能微生物的基因丰度。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应新创期刊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的创刊需求和国际前沿及发展趋势,发表了题为“在基因组资源快速增长和粮食安全日益强化的挑战时代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再思考”的长文评述。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水生态健康研究组(杨军团队)自2009年起,对石兜、坂头水库进行长期连续定位监测,发现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文过程影响,低水位促进拉氏尖头藻水华发生;升温可降低拉氏尖头藻水华发生的营养盐阈值,甚至中营养条件下发生蓝藻水华,水华可显著改变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
2021年11月13日,《水生生物学报》编委会及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及《水生生物学报》主编殷战研究员等40余位编委专家参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021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背腹轴发育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冠轮动物发育演化新认知:BMP2/4-Chordin调控软体动物背腹轴发育》的研究论文发表于生物学Top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1年11月4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行为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第五届水生动物行为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