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生物学 自然相关记录1185条 . 查询时间(0.228 秒)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1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它位于广东省北部始兴县境内,总面积7545公顷,是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气候和充沛的雨量使保护区四季常青,全年都很适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保护区以“守护绿水青山,弘扬生态文明”为使命担当,扎实推进创新资源、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教育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以“一馆二道三园四堂”为载体的特色化自然教育科普体系...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1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面积1133公顷。自然教育为鼎湖山保护区发展建设的四大功能之一。70多年来,鼎湖山保护区在规划、建设、人员配备、管理规定和资源利用中充分发挥和体现了自然教育功能。
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和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靶向并中和新冠病毒的蛋白质)通过识别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发挥作用,刺突蛋白也是新冠病毒用来进入人类细胞的部位。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刺突蛋白上有约32个突变,预计将很快取代当前流行的德尔塔谱系,但奥密克戎对现有疗法和疫苗有效性的影响仍不得而知。
2021年12月16日,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原核生物基因的生物地理学研究》(“Towards the biogeography of prokaryotic genes”)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的一篇癌症研究论文显示,将免疫疗法与化疗和靶向药物联用(三联疗法),有望改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HER2)阳性胃肿瘤患者的转归。这项研究基于一项对III期临床试验开展的中期分析,已经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该疗法的临床使用。
运动的诸多好处,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大串。减肥需要运动,健身需要运动,增强免疫力需要运动,护心护肝也能和运动有关…… 甚至,在解决神经疾病的问题上,运动也能帮上忙。
比起年轻人,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为什么更易发生死亡?12月8日,《自然·细胞生物学》刊载了我国科学家联合团队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药物中间体、农药和精细化学品在国计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化学合成工艺存在效率低和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基于酶催化的生物合成工艺,具有过程绿色、选择性好等优势,目前特别在创新药物工业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酶催化反应的工具箱还非常有限,能够催化新颖化学转化的酶亟待被发现,从而推动酶催化在工业上更为广泛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化学品的“碳中和”生物绿色制造。
今年,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重庆巫山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林长制、建立科普基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绿水青山间,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路。重峦叠嶂,壁立千仞。忽而青山斜阻,忽而平阔无边,这里便是位于大巴山深处的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日,科研人员在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天门冬科沿阶草属一新种——高莛沿阶草。高莛沿阶草被发现的时间,最早要追溯到2009年。同年6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滇东南植物考察队赴云南东南部的红河州和文山州进行野外考察,在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喻智勇的协助下对分水岭自然保护区进行植物考察。喻智勇告诉记者,当天考察队采集了许多花果期的植物标本,并拍摄了大量植物照片,其中有一种植物的标...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科研人员重新分析非洲坦桑尼亚北部来托利(Laetoli)的化石足迹发现,在距今约360万年前,有不止一个人族物种曾用双足行走。来托利的化石足迹有一组足印此前被认为属于现代人早期亲属,最新研究认为有另一组痕迹属于一个未确定的人族物种。这项新发现对直立行走的起源提供了新见解。
对于我们科研打工人来说,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两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是手拉手前进的好兄弟,最近在AD的发病机制上出了好几个大发现,PD当然也不能落下。
2021年10月3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与科学家面对面”品牌教育活动,今年活动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邀请了包括科研院所、高校、自然教育机构在内的13家单位共计3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到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上观视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我所作为唯一连续受邀的科普团队,第四次参加了该活动。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连明团队在云南南华县发现了一个疑似杜鹃花杂种,与同域分布的同为自然杂种的粉红爆杖花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形态和简化基因组数据对杂交区的亲本及杂交后代进行分析,以期揭示杂交区的遗传结构及杂种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杂交区是由爆杖花、碎米花、糙叶杜鹃以及粉红爆杖花和新的杂种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杂交区。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研究论文,为过去2000-3000年间,自然选择在欧洲人群遗传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见解与证据。由中国学者完成的该项研究确定了过去3000年间,与755个被自然选择改变的性状关联的遗传效应,表明这一过程对人类基因组持续产生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