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27468条 . 查询时间(2.839 秒)
2024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赵丽华团队在Cell Discovery 发表题为“Mechanism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receptors”的研究文章。文章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黑色素浓缩激素(MCH)激活的人源黑色素浓缩激素受体MCHR1偶联Gi以及M...
诺卡氏菌病是一种不常见的传染病,与结核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发病率持续增加,预后不良。在传统中医中,用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的叶子来治疗伤口、疟疾、咳嗽和腹痛。
互花米草是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草本植物,2024年来迅速入侵中国海岸线。其中,约93%的入侵区域为泥滩地。通常认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造成负面影响,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尚不明朗。
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 Hoffmann)隶属于厚囊蕨类(Eusporangiate ferns)观音座莲目(Marattiales Link)合囊蕨科(Marattiaceae Kaulf.),是蕨类植物起源与演化的重要节点类群,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食用及科学研究价值。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观音座莲属约有53种,其中中国有30种(特有种18种),主要分布于西南与华南等地。在2021年《国...
2024年5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发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选取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为研究物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TACKS,探索使用不同参考基因组对SNP Calling的影响。该研究围绕两种不同参考基因组:使用近缘种(即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作为参考基因组,以及利用物种本种(即黄杞)作为参考基...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兴起,基于酶切的简化基因组测序(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由于不受参考基因组的限制,成为快速获取生物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主流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变异检测、遗传图谱构建、功能基因挖掘、群体进化分析等研究中。尽管在RAD-seq分析中对S...
自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干扰显著增加。人与自然的冲突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根据生活和社会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暴露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毒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组蛋白修饰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但其在砷暴露导致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砷暴露导致的学习记忆损伤是否具有传代效应也有待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所有乳腺癌亚型中复发和转移率最高的一种。尽管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和ADC类药物戈沙妥珠单抗(SG)的出现为TNBC病人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化疗仍然为晚期TNBC 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望提升TNBC患者的预后。
2024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扶荔宫里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开花了。土沉香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的常绿高大乔木,又名蜜香树、白木香,是传统名贵香料沉香的主要原料植物。种加词“sinensis”指原产中国,其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近日,欧洲科学院2024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我院1986级校友张立新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前期,中国农业大学自主研发出了基因编辑技术底盘工具CRISPR/Cas12i和CRISPR/Cas12j,并分别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中建立了基因编辑技术体系。为了进一步拓展该工具的应用范围,团队选取了起源于我国且最为古老的农作物黍稷 (又称糜子) 为研究对象,开展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建立的研究。黍稷作为抗逆先锋作物,具有出色的节水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特点。同时,黍稷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较强的环...
2024年5月6日,海洋所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在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理论成果发表于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冀珑课题组在学术期刊mLife上发表了题为“Filamentation and inhibition of prokaryotic CTP synthase with ligands”的研究成果,详细解析大肠杆菌胞苷三磷酸合成酶(CTP synthase,简称CTPS)的结构,并揭示其与多种配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抑制机制。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CTPS在生物体内的调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