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昆虫学 >>> 昆虫生物化学 昆虫形态学 昆虫组织学 昆虫生理学 昆虫生态学 昆虫病理学 昆虫毒理学 昆虫行为学 昆虫分类学 实验昆虫学 昆虫病毒学 昆虫遗传学 昆虫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昆虫学相关记录468条 . 查询时间(4.332 秒)
2022年11月23日,Current Biology期刊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题为“Sensing of a spore surface protein by a Drosophila chemosensory protein induces behavioral defense against fungal parasitic inf...
2022年11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团队采用CRISPR/Cas9方法成功敲除了蜜蜂球囊菌的StcU-2基因,初步证明了StcU-2基因缺失会引起蜂球囊菌子囊孢子发生和孢子黑色素形成受阻,从而有效减弱蜂球囊菌的致病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微生物(microorganisms)》上。
Logo设计含义:通过选取“七巧板”组合成的鸟的图形为基本型,结合“DNA”和“叶子”的形状组合,融入了“生物”和“传承”“生命”的核心元素,醒目而巧妙的表达了生物标本馆的概念。色彩采用高纯度原色,象征生物的多样性以及馆藏标本的丰富。也象征生物标本馆的活力、开放、共享及科普功能。 希望该LOGO能充分发挥并扩大生物标本馆这一科技基础资源平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代方银一生专注一只蚕。
科学家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2022年来,中山大学组织了多次南海科学考察活动,生命科学学院谢强教授研究组参与了2018‒2019年赴西沙群岛的两个航次。经研究发现,采自于西沙群岛羚羊礁(属永乐群岛)和永兴岛(属宣德群岛)的一种海生昆虫为涯蝽科的新物种,同时这也是涯蝽科昆虫在中国境内首次被发现,为中国新记录科。根据其分布地点,该新物种被命名为西沙涯蝽Corallocoris xishaensis。该物种的发现,标志...
2022年10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团队和安徽农业大学通过毒理测定、蛋白质组学分析、RNAi等技术手段,揭示了亚致死剂量的氟啶虫胺腈对蜜蜂死亡率,中肠代谢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农药化学与生理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22年10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宏宇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以“Compartmentalized PGRP expression along the Dipteran Bactrocera dorsalis gut forms a zone of protection for symbiotic bacteria”为题在Cell Reports发表。...
2022年9月21日,国际植物科学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毛颖波研究组题为“A highly accumulated secretory protein from cotton bollworm interacts with basic helix–loop–helix transcription fac...
2022年10月11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牛长缨教授团队在BMC BIOLOGY上发表了最新成果"Gut symbiotic bacteria are involved in nitrogen recycling in the tephritid fruit fly Bactrocera dorsalis"。该文以世界性重大入侵害虫——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为对象,从生理生化...
2022年10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证明杀虫剂西维因和啶虫脒在蜜蜂幼虫的转录和代谢水平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上。农药在农田或半林地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蜜蜂幼虫的暴露风险,而关于蜜蜂幼虫的毒理学信息仍然有限。本研究发现西维因和啶虫脒在转录和代谢层面对蜜蜂幼虫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在无可见不良效应浓度(NOAEC)...
2022年10月5日,农学院王晓伟教授团队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了题为“A balance between vector survival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s achieved through JAK/STAT signa...
昆虫是唯一能够飞的无脊椎动物,昆虫翅的演化历经了无翅到有翅的过程,飞行能力的获得是昆虫能在生态上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许多昆虫经过二次演化又变成了无翅或短翅,这种现象可常见于不同目类别之间的昆虫,甚至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昆虫。迄今为止,人们对昆虫翅多型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2022年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合作,通过构建感染性克隆对黑蜂王台病毒进行拯救,为黑蜂王台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普通病毒学杂志(Th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上。
2022年9月20日,ISME Journal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题为“Suppression of the insect cuticular microbiomes by a fungal defensin to facilitate parasite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球孢白僵菌通过分泌抗菌肽抑制昆虫体表微生物组,从而促进真菌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