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相关记录266条 . 查询时间(4.506 秒)
人是一种喜好群居的动物,房屋的聚集便是人们群居的体现之一,而房屋的选址、布局及建构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寨文化。本文以高罗苗寨为例,就其村寨传统格局以及苗民的居室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相关文化内容,分析苗寨的苗民文化。
在长江三峡地区清江流域的长阳、恩施、巴东。酉水流域的酉阳、来凤、龙山以及巴蜀腹地的黔江、秀山、石柱等地的土家儿女善于手工织绣,创造了叫“土花铺盖”的艺术品,即“西兰卡普”。它的直接用途,即作为日常用品的装饰――铺盖、服饰、佩饰等。可分为三类:具象纹类、纯抽象几何纹类、文字纹类,反映西兰卡普的整体风貌。它的特征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独特丰满的图饰;二是斑驳的色彩;三是丰富多元的内涵。通过分析...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原属北方氐羌氏族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寻找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景颇族的祖先们进行了历时千百年的迁徙,征途中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原生态歌舞和器乐。
麻柳刺绣考察报告     麻柳刺绣  民间艺术  刺绣文化       2008/8/1
一、考察目的 麻柳刺绣在上个世纪及以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的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元市文化馆开始发掘和整理麻柳刺绣,麻柳刺绣终为外界所知。之后,麻柳刺绣作品被广为展出,并被拍摄成电影专辑。麻柳随即也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但近年来,麻柳刺绣藏品大量流失,其文化的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麻柳青年的婚姻选择和生活习俗,现代麻柳人面临麻柳刺绣的传承危机。为弄清麻柳刺绣文化嬗变的...
一、引言 笔者于2006年2月3日和2007年2月27日先后两次跟导师的课题组深入到四川丹巴巴底乡儿基坪对藏戏“且索”进行考察。该项目主要是对包括这种藏戏在内的藏族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并了解它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普遍受到严重冲击,但儿基坪这个村寨却较好地保存了“且索”这种嘉绒藏族的特有文化现象。 在调查过程中,运用了记录和访...
湘西锁蛇属于辰州符中九丁十三川之遗存绝技之一,属防御性的感生性质的白巫术,但也能转化为极富攻击性的危害人命的黑巫术,是黑、白巫术的结晶体。“锁蛇”的内核注入了药物药效的科技含量。隔绝的地理机制和厚重的原始巫傩文化孕育并保存了这种蕴含着科技元素的黑白巫术的晶品。
广南铜鼓上饰有鹭鸟纹。鹭鸟们睁着圆圆的眼睛,伸着长长的脖子,扇动着双翅,张开扇形尾巴,围绕太阳纹环形飞翔。古往今来,考究这类纹饰的文化底蕴,一直成为铜鼓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   清人陈矩说:“以鹭饰鼓,是因为鸟鹭能排阵,似战士之有序,若鸟鹭也”。有人说,鹭是鼓的精灵,饰鼓以鹭,会给人类增添许多神奇的动力。历史上,就有“越王勾践击大鼓于雷门,以镇压吴国军将的士气”的记载。有人认为,鹭嘴长善渔,是...
满族民间乐器同肯(图)     满族民间乐器  同肯       2008/5/7
满族宫廷萨满祭祀的同肯,是悬挂在特制的红漆鼓架子上击奏的。《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中载的同肯,鼓面直径约56cm(清尺1尺7寸5分),鼓身高约14.4cm(清尺4寸5分);鼓槌长约35.2cm(清尺1尺1寸),直径约1.6cm(清尺5分),其上冠一圆球。两张鼓皮是用皮绳上下交叉对拉绷在鼓身上的,而不是用铁钉镶嵌的。可见这面鼓,是满族民间萨满所用的传统样式,只是所用的红漆鼓架比民间制作的更为考究罢了...
本文根据《对满族音乐研究的几点看法》一文所总结的关于满族音乐研究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一些当下民族音乐学界关注的观念、方法问题,讨论“本体研究”与“关系考察”的关系问题。从我国民族音乐学形成的学术背景出发,指出:从“本体研究”走向“关系考察”,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学传统,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学科建设目标。
满族民间乐器轰勿(图)     满族民间乐器  轰勿       2008/5/7
轰勿,汉译“铃杆”,以其制作方式而名之。亦称“晃铃”、“桦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神铃”。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祗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20世纪70年代,在音乐创作的驱动下,以搜集音乐素材为契机,满族音乐研究首先在东北大地兴起,很快辐射到其他一些地区,北京、河北、广东、上海都有人投身于满族音乐研究。随着SO年代各种人文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冲破了“理论为创作服务”的旧框,对满族音乐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1994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满族音乐研究会的成立,标识着满族音乐研究队伍初步形成。
八角鼓,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民间的满族乐器。以八角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并成其为象征的“岔曲”、“牌子曲”、“单弦”等曲艺演唱,在东北、华北盛行不衰。
嚓拉器,汉译“拍板”,以其“互拍而击”的演奏方式而名之。亦称“扎板”。为木制,不同地区萨满使用的拍板,其板片多寡不一;各片上端开有2个小孔,用皮绳相联结,下端可自由开合。
对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综合性的整体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各种传统音乐的概况,还能从音乐的现状中窥见其未来的趋向。读了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合著的《满族音乐研究》,便给人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
哈尔马力,汉译“响刀”。民间俗称“哈马刀”,亦称“神刀”。金属或木制。在刀背和刀把上串联若干金属小环,萨满舞动时“唏哩哗啦”作响。 它是萨满趋魔逐妖的武器,当然,由于萨满所要对付的对象是虚幻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使用刀之刃来“砍杀”,而是用刀之响来“惊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