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高能物理学 >>> 基本粒子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基本粒子物理学相关记录155条 . 查询时间(2.395 秒)
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组近期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发表了最新希格斯玻色子质量的测量结果[1],测量精度达到了万分之九。这是目前希格斯玻色子质量最精确的测量结果,对理解希格斯机制(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获得审稿人、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报道,并被选为PRL编辑推荐(Editors’Suggestion)。
当今粒子物理面临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的挑战,如强相互作用本质、强子结构和质量起源、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性,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高能物理界提出建造新一代陶粲能区超高亮度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陶粲装置(英文全称Super Tau-Charm Facility,简称STC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政国院士团队牵头组织国内外众多研究单位开展STCF概念性设...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取强子-强子相互作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证实了LHCb合作组近期发现的首个双粲四夸克态T+cc,并给出其随 π 介子质量的演化行为。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取强子-强子相互作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证实了LHCb合作组近期发现的首个双粲四夸克态T+cc,并给出其随 π 介子质量的演化行为。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能物理理论组教授王群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矢量介子自旋物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许杨团队首次报道了对里德堡莫尔激子的实验观测,系统地展示了对于里德堡激子的可控调节以及空间束缚,为实现基于固态体系中的里德堡态在量子科学和技术等方向上的应用提供了潜在途径。2023年6月3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里德堡莫尔激子的实验发现》(Observation of Rydberg moiré exciton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在2023年5月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大会上,ATLAS和CMS实验汇报了希格斯玻色子到Z玻色子和光子衰变的首个证据。《科技日报》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方网站等对此进行了新闻报道。
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ATLAS和CMS实验上同时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揭示了基本粒子质量起源之谜,是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同年9月,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国际大科学计划,提议在本土建造CEPC作为希格斯玻工厂,同时还可以作为Z和W玻色子工厂(如图一所示)。以希格斯玻色子作为探针,深入研究电弱对称性的自发破缺机制和质量起...
标准模型预言中微子没有质量,但从中微子振荡实验知道,它们一定是有质量的。特别是,为使中微子在它们的三种“味”之间振荡,它们的平方质量差必须不为零。振荡数据表明,至少有一种中微子态的质量必须约大于50 meV,但是观测结果没有告诉我们这3种态中哪一种最重(数据容许有两种可能的质量顺序,称为“正常的”和“反转的”)。
当科学家们讨论粒子物理学的未来时,他们也在考虑地球的未来。作为斯诺马斯美国高能物理社区规划程序的一部分,一份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建造和运行粒子加速器而影响环境的方式,以及减轻这些影响的办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马余刚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在RHIC-STAR国际合作的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反应末态粒子的整体自旋排列现象,该成果或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中的强相互作用提供一个新方向。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
最近,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在 过程的产生截面分布上观察到一个新的矢量粒子Y(4500),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故事发表在《中国物理C》[Chinese. Phys. C 46, 111002 (2022)]上。
北京谱仪Ⅲ实验首次发现具有奇特量子数的同位旋标量粒子,。 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Phys. Rev. Lett. 129, 192002 (2022)],详细分析同时发表于《物理评论D》杂志[Phys. Rev. D 106, 072012 (2022)]。
宇宙中比铁更重的元素被称为超铁元素,其起源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物理未解之谜。中子是将铁元素变成超铁元素的重要原料。星体内部中子源反应截面的大小决定了一个星体生产超铁元素的能力。1954年,Cameron和Greenstein从理论上提出了星体中子源反应13C(α,n)16O。作为星体内部的重要中子源,太阳系内约有一半超铁元素所需的中子来自于该反应。但是,因该反应在天体物理能区(0.15-0.54MeV...
夸克与胶子如何构成核子,是粒子物理中物质组成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能情况下,基于现有的对撞机实验,核子沿运动方向的部分子结构组成已逐渐清晰,同时第一性原理出发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也能对部分子分布函数(PDF)给出日益精确的理论模拟。但是理论预言Drell-Yan过程和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等过程需要核子的横向动量分布(TMD),这既是未来如筹备中的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和美国电子离子对撞机等实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