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力学相关记录1549条 . 查询时间(0.53 秒)
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纳米流体力学团队利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离子液体-真空界面电场诱导离子喷射现象(图1)。该工作为选择合适的离子喷射分子模拟策略提供了指导,也为后续研究更复杂的电喷射现象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流体物理》(Physics of Fluids)上,并入选编辑精选(Editor’s Pick)。
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纳米流体力学团队利用分子模拟,探讨了离子液体-真空界面电场诱导离子喷射现象。该工作为选择合适的离子喷射分子模拟策略提供了指导,并为后续研究更复杂的电喷射现象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流体物理》(Physics of Fluids)上,并入选编辑精选。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物理学家4日在《物理评论X》和《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惊人的理论,该理论统一了引力和量子力学,同时保留了爱因斯坦的经典时空概念。
柔性薄膜作为性能优异的基底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纳微系统、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和生物医学设备等新兴应用领域。随着薄膜厚度趋于微/纳米尺度,实现薄膜简单、无损的界面剥离已成为实际应用中的最大挑战之一。2023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亚溥研究团队在薄膜的界面剥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薄膜的电毛细剥离方法(Electro-capillary peeling,ECP)...
2023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姚保利团队,与国内外的科研单位合作,在横向光动量和角动量调控及微粒操纵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其中,关于横向光动量的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光学与光子学进展》上;关于横向光学角动量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3年10月3日,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姚保利团队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在横向光动量和角动量调控及微粒操纵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其中,关于横向光动量的论文相继发表于光学领域高质量期刊《激光与光子学评论》和光学权威综述期刊《光学与光子学进展》,关于横向光学角动量的研究成果刊登于《自然通讯》。
疲劳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疲劳裂纹萌生和损伤演化的微观过程。因此,量化和表征不同取向晶粒/晶界的变形/损伤与循环周次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疲劳机理、建立准确的疲劳寿命模型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或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EBSD)方法,难以实...
空间高真空环境中航天器的主动排液或液体意外泄漏,往往会因系统快速失压引起液体过热闪蒸,形成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现象。针对管内液体闪蒸两相流动与传热基本规律的研究,对提升航天活动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人类探索空间极端环境中的相变传热规律、支撑对空间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月任务观测数据,在无需额外投入情况下填补了未来数年内uHz-mHz频段引力波观测的空档。2023年7月18日投入应用后,针对即将并合的SDSSJ1430+2303双星系统,有望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孤...
新一轮的高超声速技术对飞行器在“极端”环境和“极端”动力条件下的飞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也面临降热、减阻、控制、通讯等一系列的难题。高速飞行器强激波后高温气体电离形成具有导电性的等离子体流场,可利用磁场流动控制技术影响离子和电子的运动规律,进而改善飞行器气动性能;2023年来,超导材料和电磁技术的快速发展又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然而,高焓非平衡流场耦合电磁场会大大增加其研究难度,多物理场耦合使得...
CO作为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来源广泛,如何有效限制并消除CO,已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采用“催化燃烧技术”来替代“传统直燃放散技术”,有利于实现放散煤气从所需燃气引燃到自身能量回收利用的双向节能,对于钢铁企业CO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碳达峰与企业的转型升级。
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周又和教授撰写的专著《超导电磁固体力学》(上、下册)在获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随着航天器天地往返和地外行星探测等任务的日益频繁,对轻质、高效、可靠的热防护系统的需求也更为迫切。目前,国际上的再入返回舱防热结构大多采用承载与防热相互分离的蜂窝增强烧蚀材料设计(图1a),不仅制备工艺困难,弯曲主导构型的二维蜂窝力学性能较弱且设计参数有限,难以同时满足防隔热、抗冲刷与轻量化等多功能性要求。
随着航天器天地往返和地外行星探测等任务的日益频繁,对轻质、高效、可靠的热防护系统的需求也更为迫切。目前,国际上的再入返回舱防热结构大多采用承载与防热相互分离的蜂窝增强烧蚀材料设计(图1a),不仅制备工艺困难,弯曲主导构型的二维蜂窝力学性能较弱且设计参数有限,难以同时满足防隔热、抗冲刷与轻量化等多功能性要求。
抗激光加固已经成为高速飞行器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目前常见的抗激光加固技术主要包括反射涂层、高导热材料、烧蚀材料和拖延传热技术。虽然现有的抗激光加固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激光破坏时间,但是由于工艺复杂、功能单一、结构效率低、力学性能差,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