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民族学 民族主义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0.295 秒)
2021年4月25日,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第十五期“碧立格”系列读书报告会在田家炳书院607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报告会主讲人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慧茹,主持人为博士研究生张丽丽,汇报书目为厄内斯特·盖尔纳[英]著的《民族民族主义》,参与本次报告会的有丁龙召教授、云中老师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14余人。
2020年10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少青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世界政治走向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9ZDA132)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采取线上形式。开题论证会由项目首席专家周少青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田德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
2019年12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华强应邀至传播学院作题为“可见的文化民族主义——从晚清到现代中国的《东方杂志》封面故事”讲座,从视觉传播的维度对《东方杂志》封面设计图示风格演变及象征意涵进行分析和解读。本次讲座由传播学院陈阳副教授主持,部分老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本次讲座。讲座伊始,李华强指出,文化民族主义体现为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上的诉求,表现在延续与弘扬独特的共同体民族文化。《...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学课件第十章 民族主义
国内关于中东 民族 主义研究 ,以西北大学彭树智教授 的著述影 响最为深 远 ,作为彭树智教授的学生之一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韩志斌教授亦 在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上进行 了多年 的探 索,其新著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 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下简称 《研究》)于 2011年 1月 由中国社会科学 出 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 民族主义视 角审视伊拉克复兴党的理论与实践 ,进 而揭示 出伊拉克...
民族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其本质是民族共同体的集体利己主义民族主义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们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民族主义有着明显的政治功能,它能为民族确立基本的政治价值,对民族成员进行政治动员,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成民族政治运动,为民族国家进行合法性论证。
本文主要论述1860~1912年间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相关思潮及其主张,以具体的思想史资料为核心进行实证考察,力图形成有理论色彩的有关晚清民族主义的较为完整的概念。本文认为,以经济为取向,强调本民族经济权益的经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一种主要形式。晚清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催发了经济民族主义的产生,对西方工商立国的体认成为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想基础,而甲午战后清政府出台的振兴工商业政策,则优化了经济民族主...
中国社会科学网快讯(记者 宗敏)2012年9月21日,“周边国家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致辞。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从岛礁争端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现代化转型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结构与周边...
非洲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民族主义  马克思  黑格尔       2013/8/8
概而言之,民族主义有多个层次,对民族主义也有多种理解。马克思曾对黑格尔将民族主义看作一种独立力量的观点进行过批判,列宁亦不赞成强化民族主义的做法,中国学术界曾一度对民族主义持否定态度。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出现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实践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惟将各个事件置于具体发展阶段的框架中,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其历史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的任务赋予非洲民族主义...
本文通过梳理、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通过揭示其时中国民族主义在情感、意识、精神与理想等方面的若干表征,以及其中的困惑心理和复杂意绪,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心理层次(感情或情绪)、意识形态(思想或学说)和实践运动(革命或斗争)等方面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之发轫和形成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影响。即如孙中山先生1905年所论,中国社会较...
论曼德拉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
论加纳农民反抗斗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
试析非洲地方民族主义的演变。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民族主义民族问题经常被认为是个棘手的研究领域。这既是因为民族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也是因为这一问题的政治建构性。因此,在这复杂的问题和现实政治的框架之内,如何摆脱既有看法而提出更具洞察力和解释力的分析框架,是民族研究者必须面对却又往往举步维艰的难题。
如果单单以背离或者抛弃作为“五族共和”遭受失败的历史注解,很显然等于忽视、忽略或者割裂了“五族共和”与民国族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只有追问背后的政治动机与理论局限,充分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会使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纪念更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