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生态过程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24 秒)
《农田生态过程与模型》     农田  生态过程  模型       2023/8/7
本书内容包括:作物生理生态、农田微气象、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热传输与二氧化碳通量、作物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农田生态过程与模型。
蒋高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中国生态学会 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 、《生态学报》、《生命世界》、《首都食物与医药》编委。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 Journal of Experi...
2022年6月28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1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Ecological Processes (EP)最新影响因子为4.394,较2020年(2.849)提升54%;EP在SCI收录的173种生态学期刊中排名第46位。另据Scopus于2022年6月9日公布的CiteScore指数,EP的CiteScore为4.7。该刊2...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 ) 是鹿科(Cervidae)白唇鹿属(Przewalskium)下的唯一物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特化种。为逐步恢复野生白唇鹿种群数量并维持鹿茸的可持续利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白唇鹿被人工养殖。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人们发现部分圈养个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其具体表现为潜在病原体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特...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 ) 是鹿科(Cervidae)白唇鹿属(Przewalskium)下的唯一物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特化种。为逐步恢复野生白唇鹿种群数量并维持鹿茸的可持续利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白唇鹿被人工养殖。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人们发现部分圈养个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其具体表现为潜在病原体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特...
2020年11月14-1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CERN)主办、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承办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第四届青年学术交流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站/中心及其他单位的44名优秀青年学者齐聚太湖,展示科研成绩,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前沿科学问题,分享工作快乐。会议特邀专家王会军院士、杨志峰院士等多名国内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专...
生态过程如何影响表型进化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关键与热点问题之一。种间资源竞争与本地环境适应是同域分布物种表型分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近缘物种种间竞争一直被认为是同域分布物种表型多样化的主要原因。早在1934年,Gause就通过实验指出,如果两个物种的资源需求完全重叠,则它们不能稳定共存,一个物种必然排斥另一物种。基于这些前期研究,Hardin(1960)提出了生态学中著名的竞争排斥原理,如...
2017年11月15日至16日,由水土保持研究所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的流域生态过程与可持续管理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
2013年7月29日至30日,“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服务”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2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吉林省林业厅、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
2013年1月8日,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闵行校区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如松院士主持会议。副校长朱自强、科技处处长张文、11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领导以及实验室成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植物通过根系和凋落物向土壤中输入有机质,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两种主要途径。目前,有关凋落物输入对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已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而有关植物通过根系生命活动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研究甚少,使得受根系活动调控的根际过程已成为目前植物与土壤物质循环相互作用中最重要但最缺乏了解的关键环节。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学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有关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鲜为人知的地下部分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理论拓展。这其中,尤以根系生命活动调控为核心的根际过程及其生态学效应的认知最为缺乏。作为链接植物和土壤的关键通道,根系不但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地下根系的生长、细根周转、分泌物、菌根...
摘要 宏观(生态学)和微观(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的交汇犹如两翼的联动将带动生命科学再次腾飞。综述了由宏观生态过程和代谢的个体大小依赖的定量规律为核心的代谢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在综合分析最新动态和我们研究心得的基础上,建立了植物有效资源与耦合的光、水分和化学营养元素间关系的立方体模型,明确提出了生态过程(或代谢)速率是环境资源、现有生物量(反应器)和分子系统三要素相互作用结果的规律,并预测作为宏观生...
摘要:  在高寒草甸鼠害治理过程中, 因治理方式、强度以及环境的差异, 鼠类群落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次生植被地区, 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后, 经补播、封育、灭杀残存高原鼢鼠等综合治理, 5年内,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灭杀前(P < 0.05) , 根田鼠和甘肃鼠兔种群数量剧烈波动,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年间波动大, 群落不稳定; 仅使用药物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 3...
摘要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的生态过程。野 外试验采用网袋法,即1 mm和100μm网眼网袋,分别限制大型土壤动物和螨类的进入,从而分别观测小型 土壤动物(螨类)、线虫的分解作用;室内试验则通过控制温、湿度条件,采用灭菌_接种法分别观测微 生物和线虫对凋落叶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凋落叶的分解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分 解“滞留”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