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民族学 习俗相关记录74条 . 查询时间(0.06 秒)
本次展览的中国少数民族居住习俗的图片,是铁路摄影人战争(原名战仁才)先生历时10年打造的文化精品。我们从四万余张民居作品的底片中挑选了500张,按照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或者地区)分为80组展出。在这组图片的创作中,战争先生肩负原铁道部的重托,在1800多天里行程32万公里,其中徒步2.1万公里,走过500多个自然村落,120余万字的日记写下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艰苦跋涉的喜怒哀乐,4万余张底片构成了...
中国早期文献记载了在历史上存在过的“老人自死习俗”的各种形式,但已失去了解释性。一些老人自死习俗在汉代之后的文献中始终被置于道德批判的视角下,另一些经过象征性仪式与文化解释的改变而得以在官方与民间同时延续下来;在民间历史中则不同程度保留着有关习俗与解释性传说;无论在古代文献还是民间叙事中,这些事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性早已被割裂、打碎,甚至遗忘;借助经典人类学理论,针对文献记载和现实遗存,理清其演...
近日,由贵州丹寨县苗学会副会长李天云同志搜集、整理、译注的《丹寨苗族习俗礼仪理词选编》正式出版发行。全书有258页,约20万字,以苗文或意译汉文对照、部分汉文直译为表现形式,该书图文并茂,记载了丹寨苗族人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接亲嫁女、立房树柱、架梯开门、招财纳畜、起工动土、顺牛教马、丧葬入土、驱邪逐鬼等内容,都请理老或者巫师到家举行相关习俗礼仪、念诵理词等活动,祈愿事项顺畅,吉祥平安。本书内容包括...
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哭嫁”起初承载着女子对婚姻掠夺的悲情控诉以及其他微妙情感的表达,后来逐渐流变为一种仪式,即保留了“哭嫁”这一形式或婚姻程序,丢掉了其精神原型。现阶段,这种婚嫁习俗正处于日渐式微的态势,集中表现在“哭嫁”作为一种婚姻程序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文以恩施 土家族为例,运用背景分析法 对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生态进行了探讨并认为:第一,从“哭嫁”起源上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即女...
排瑶法事用12经书在排瑶古籍文献乃至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前四部经书(即本文所讨论的)涉及到行军用兵布阵打仗和丧葬习俗方面的题材内容。《造桥》表现了排瑶人民造桥劳动中求精求固求美的聪明智慧,《香花》反映了布兵打仗的军事才能和必胜信念,《收红尸》《发牒》描写了丧葬仪式的奇风异俗以及排瑶人民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同等对待生死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人生态度,也凸显了广大瑶胞艺术上的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
明清以来,福建宗族血缘观念相对淡薄、家族、乡族意识浓烈、闽东南地区整乡为族聚居、宗族的外植和迁移频繁、风水观念浓郁、宗族信仰祭祀成为民俗。江苏宗族更为重视血缘的纯洁性,宗族聚居但人口数量并不众多,没有形成浓郁的乡族观念,宗族的外植也不常见,风水观念相对薄弱,也未形成一定的民间信仰的“祭祀圈”。两地宗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不同是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两地...
妇女流动是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途径和社会结构运行的基础。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许多民族的通婚范围基本在一个既定空间中进行,由此也使其社会结构的运行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诸多传统文化的接续。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外界拉力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大量的民族妇女流出传统居住区域,向中、东部地区迁移,且多以婚嫁的方式流动。其结果是:一方面流入地民族成分不断...
神本是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是外界的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精魂的凝结。土家族的神繁杂丰富,列祖列宗、天神地主、文官武将、龙蛇虎马、古树奇石、洞崖滩路无所不有;傩堂戏中的神有名有姓的也近100位。总的说,土家族的神一般有祖先神、祖师神、万物神(包括自然神)、图腾等。但土家族所有的神与西方宗教的神相比,又有严格的区别,一个是神化于天,一个是神圣于地。在西方,人是神的奴仆,人们通过向神祈祷...
在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传统社会中,婚姻之外还存在着结交情人的“采百花”习俗。“采百花”习俗在当地白族传统社会中呈公开而普遍的存在状态,与其他绝大多数社会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本文作者对“采百花”习俗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了大理洱源西山白族传统社会中“采百花”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变迁,为探...
作为黔东南苗族木质建筑村落这一特殊文化空间普遍共享的原生宗教仪式——“洗寨”是苗族先民对“火”心存敬畏的文化表达。同时,作为苗族村落社区的“重大事件”,“洗寨”仪式调用神圣与世俗的力量巧妙化解社区矛盾,强化着社区内部习惯法的公正与威严,让防“火殃”、敬“火神”以“社区指令”的形式潜入群体成员的意识中,进而实现对集体行动一致性的内化约束,降低社区消防风险,因而成了苗族村落精英借用传统的文化力量实现社...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依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渔猎经济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生活特点使其严重依赖于水,形成水崇拜。在原始魂灵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将一些人的尸体投入水中,以求隔离其灵魂,祛除不祥。伴随着这些游牧民族汉化、胡化潮流的缓急,这种投尸入河习俗时盛时衰,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汉化道路上的一个晴雨表。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彝族纳苏人历史上行火葬,从明末清初以来则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其土葬传统习俗可分为停尸、人殓、家祭、场祭、指路、安葬、脱孝等程序。现以老人病故为例,分别概略叙述。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唐宋时期分化为“金齿”、“茫蛮”、“白衣”。元明清时期称“百夷”、“摆夷”、“摆衣”。州境内傣族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马关、麻栗坡县傣族有的自称从泰国经越南落籍到这里。民国《马关县志》记载“摆衣……其族来自越南。”马关县都龙镇黄氏傣族家谱载,黄氏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肇庆当时已被安南(今越南)强占的都龙老街子定居,继而被安南当局封为聚隆总社头目,成...
端午习俗作为文化载体,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文化风貌。端午文化也是东亚各国、各地区普遍传承的民俗,它对中国周边“汉字文化圈”的各国,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具有深远影响。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运动的展开,端午文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和韩国已将“端午节”和“端午祭”成功申报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不仅使这一文化为世界所共享,同时也为东亚各国端午文化的比较研究创...
丧葬习俗是解读区域社会运行的重要窗口,学者多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以社会学视角研究的成果寥若星辰。本文通过甘肃和内蒙古两地的选点调查,以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剖析透视了相关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组织关系、互动关系等外在联系,以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内在态度,探讨不同文化模式的运行规则,对和谐社会构建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