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协同进化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49 秒)
2020年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及合作团队完成的题为“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定量微生物组、微生物共发生网络及微生物群回接实验等揭示了丛...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对双方有利的互利共生、对双方有害的竞争、和仅对单方有利的捕食关系,有不同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效应;这些相互作用能够在不同的世代间维持下去,并且能够影响生物的微进化和宏进化模式。种间作用不对等的收益与代价可能会使相对应的物种枝系形成不同的协同进化模式。协同进化组彭艳琼,黄建峰等利用长期积累的材料,选取在勐仑镇同域分布常见的榕树及其榕小蜂,与北京师范大学王蔼英、廖万金教授等合作...
1964年,著名生物学家彼得·雷文和保罗·埃尔利希提出“协同进化假说”,以蝴蝶和植物为例,称动植物之间可以相互推动彼此的进化。日前,由美国和瑞典研究人员组成的一国际研究小组,采用先进的基因组学分析协同进化理论,确认出负责这一现象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科学家认为,理解协同进化机制有助于为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生产更多植物和食物提供遗传线索。
无论在商场、情场、还是战场,特别是竞争相对激烈而获胜机会微小之时,如何参与竞争,即选择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才能保证最大的收益,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行为及其神经机理研究学科组利用峨眉仙琴蛙为动物模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到了有趣的结论。雄性竞争对繁殖成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竞争决策是对自身条件、竞争对手及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方光战博士提出如下假设:...
哥伦比亚小镇Tuquerres坐落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这里拥有全世界最高的胃癌发病率:每10万人中有150名胃癌患者。与此同时,就在200公里之外的沿海城镇Tumaco,这一比例仅为约6∶100000。
在自然界,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极少构成一对一的协同进化模式,而多数表现为弥散协同进化模式。这是因为一种动物通常依赖多种植物为其提供食物,而每种植物也依赖多种动物提供服务(如传粉、种子扩散)或为多种动物所捕食。为了阐明啮齿动物与植物果实(种子)之间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研究组科研人员在我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植被带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通过系列研究,科研人员目前在松...
榕属植物的花序是隐头花序,膨大的花托将花序包裹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球果内,仅通过由苞片形成的小孔与外界相通,只有形态特化的榕小蜂才能通过该孔口进入,利用产卵器通过柱头和花柱把卵产在子房底部,产卵后雌花子房膨大,花梗伸长,一只榕小蜂在一枚雌花内只产一枚卵。在榕与榕小蜂的共生系统中,还有寄生类昆虫——非传粉小蜂,它们不为榕树传粉,通常具长的产卵器在花序外壁把卵产在花序内的雌花中或直接把卵产在已有传粉小...
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构成的榕蜂共生体系被认为是研究协同进化的经典案例之一。在很长时间内,榕小蜂与其寄主榕树被认为存在严格的一对一关系,即一种榕小蜂在为一种榕树传粉并在其上繁殖后代,且该种榕树只接受此榕小蜂的授粉并为其提供繁殖场所。然而,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以及利用分子方法的深入研究,逐渐有非一对一的榕蜂组合被发现。由此,利用非一对一榕蜂体系探讨榕蜂共生系统的维持机制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然而,前人多局...
  互利合作行为不仅存在于种内系统的各个群体内,也广泛存在于物种之间。生态学知名学者Judith Bronstein在2001年Ecology Letters综述论文中,认为几乎所有物种都至少与一个其它物种存在互利合作行为。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榕树与其特有的传粉昆虫系统一直是研究物种之间是如何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模式系统之一。在探讨物种间互利合作行为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一直未曾得到解决...
榕属(Ficus)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 全世界有750多种。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成的种类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 长期以来被作为研究共生系统比较生物学和协同进化的模式材料。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榕树—榕小蜂体系开展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但由于这个体系的特殊性和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分子学手段来研究榕—蜂共生系统的一系列生物学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开...
在种子传播过程中动植物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植物通过食果动物对其种子的传播可能获得逃避种子捕食者、占据新的生境斑块和基因流动等好处,而动物通过消化果肉获得营养和能量作为回报,动植物彼此相互作用,进而可能建立协同进化关系。动植物之间还可能发生在种、属或科水平以上的多物种的多配协同进化,或者通过关键种的协同进化来带动其他食果动物和植物相关性状的进化。“果肉防御假说”则认为...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组对进入果腔产卵的非传粉榕小蜂(Diaziella)属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iaziella属榕小蜂能够像传粉榕小蜂一样给榕树传粉,部分种类的传粉效率已经高过传粉榕小蜂;但是,Diaziella属榕小蜂仅能为被动传粉类型的榕树传粉,在主动传粉的榕树中不能起到传粉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过去的研究认为Diaziella属榕小蜂是榕树的造瘿...
西双版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经过2年来的大量调查、实验和研究,发现在榕亚属Urostigma,环纹榕组Conocycea内由Eupristina属榕小蜂传粉的隐头果内,有两个不同属的非传粉小蜂像传粉小蜂一样进榕果内繁殖,并有效地为榕树传粉,其中一个种传粉效率超过传粉小蜂,呈现出寄生者向互惠者(传粉榕小蜂)演化的进化方向。榕树上非传粉小蜂向传粉演变的例子全世界也极为罕见报道,以前仅发现过二例,而...
以云南省16种主要小兽宿主体表吸虱群落为分类单元,以基于共54个群落特征变量的各群落优势虱种的相对优势度Dr、染虱率RL、虱指数IL、总染虱率RLT和总虱指数ILT及各群落的结构参数(平均丰富度 、平均均匀度 、平均多样性指数 及平均优势度指数 )来探讨云南省吸虱昆虫与其宿主协同进化的关系。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对16种主要小兽宿主体表吸虱群落进行数量分析。结果将16种小兽...
摘要:本研究利用28S rDNA C1-D2区序列分析采自鲤科鱼类中6亚科宿主和寄生在花鲈、梅花鲈上的共17种指环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通过比较宿主鲤科鱼类与指环虫的系统发育树,检验指环虫与其宿主是否存在共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7种指环虫形成5个进化支(Clade),其中寄生在团头鲂(鲌亚科)和鲢、鳙(鲢亚科)上的6种指环虫聚为一支(Clade 1),而它们的宿主鱼类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也表现为近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