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形成机制相关记录92条 . 查询时间(0.231 秒)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林研究员参与的盘点研究表明,2023年是有器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1850-1900)高出1.45℃,世界多地频发极端热浪,给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2024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付钰和王琳淇研究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在线发表 “Fungicide-tolerant persister formation during cryptococcal pulmonary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证明了可在宿主体内形成高度耐受杀菌药物的真菌持留菌,开拓了真菌药物持留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发展了真菌持留菌...
2024年1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生物学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发表了题为“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8 increases photosynthesis and seed yield in Brassica napus”的学术论文,揭示了甘蓝型油菜角果光合作用与种子产量形成中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BnaC02.TPS8的功能。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白晓春团队鉴定了瘦素受体的新配体并揭示其促进异位骨化形成机制。该研究发现,棕色脂肪分泌的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可通过识别并结合瘦素受体(LepR)参与获得性异位骨化的形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动物能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改变体色,有助于它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避免天敌的捕食,从而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在野外,人们经常看到蝗虫是绿色的。这种保护色能让它们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绿色植物中,避免被天敌发现。然而,当蝗虫聚集在一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变成背部黑色,腹面棕色的鲜明对比色图案(图1)。
动物能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改变体色,有助于它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避免天敌的捕食,从而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在野外,人们经常看到蝗虫是绿色的。这种保护色能让它们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绿色植物中,避免被天敌发现。然而,当蝗虫聚集在一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变成背部黑色,腹面棕色的鲜明对比色图案(图1)。
核糖体肽是一类通过翻译后修饰化学创造的肽类天然产物,很多成员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尽管来源于20种天然氨基酸,但经过各种后修饰酶的转化修饰,核糖体肽的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上海有机所刘文课题组长期从事核糖体肽的翻译后修饰化学研究,2023年来在烯基硫醚环肽的形成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Cell Chem. Biol. 2021, 28, 675-685; J. Am. Chem. S...
植物花瓣上呈现的色斑或条纹图案被称为呈色模式。不同科属物种的呈色模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花瓣特异的呈色模式在植物有性生殖、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赋予园艺作物极高的观赏价值。西北牡丹品种群的品种(以下简称“西北牡丹”)起源于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它的花瓣基部呈现出具有一定形态且边缘清晰的彩色色斑,是西北牡丹特异的呈色模式。长期以来,因缺乏参考基因组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
植物花瓣上呈现的色斑或条纹图案被称为呈色模式。不同科属物种的呈色模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花瓣特异的呈色模式在植物有性生殖、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赋予园艺作物极高的观赏价值。西北牡丹品种群的品种(以下简称“西北牡丹”)起源于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它的花瓣基部呈现出具有一定形态且边缘清晰的彩色色斑,是西北牡丹特异的呈色模式。长期以来,因缺乏参考基因组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芍药科多样性与种质创新研究团队以西北牡丹‘书生捧墨’为研究材料,通过色素分析、比较转录组、转录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等研究,全面探究了西北牡丹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花青素苷仅在‘书生捧墨’花瓣的斑内积累,而黄酮苷主要在斑外积累,是造成花瓣斑内外差异呈色的原因;类黄酮代谢途径上的酶基因PrF3H、PrDFR、PrANS在斑内特异高表达而在斑外沉默,是决定色素差异合成的关键酶基...
植物花瓣上呈现的色斑或条纹图案被称为呈色模式,不同科属物种的呈色模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花瓣特异的呈色模式在植物有性生殖、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赋予园艺作物极高的观赏价值。西北牡丹品种群的品种(以下简称“西北牡丹”)起源于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其花瓣基部呈现一个具有一定形态且边缘清晰的彩色色斑,是西北牡丹特异的呈色模式。长期以来,因缺乏参考基因组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
2023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佳海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功利研究员课题组等合作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自然·催化》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nzymatic catalysis favours eight-membered over five-membered ring closure in bicyclomycin biosynthesis”的研究...
2023年5月1日,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研究发现GRAS家族转录因子OsSHR1/2通过影响生长素分布来调控水稻小脉发生与分化的分子途径,为在C3水稻中有效组装C4解剖学结构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存在于一些非核糖体肽类天然产物中的1-氮杂双环[3.1.0]己烷结构往往赋予天然产物良好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高张力的氮丙环的强亲电性可导致DNA烷基化。2008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课题组报道了含该结构的阿嗪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Chem. Biol. 2008, 15, 693-705),并对其生物合成进行了探索。相关研究表明,氮杂双环结构单元的形成首先以谷氨酸为前体,在氨基载体蛋白水平进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