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理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相关记录333条 . 查询时间(0.257 秒)
湖泊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水体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的消除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宋文娟分别以博斯腾湖和艾比湖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干旱区湖泊水、沉积物、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生物膜中重要的功能基因(重金属抗性基因)的丰度和分布、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金属含量的相关性。
生态安全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评价体系,其研究的意义在于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及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削弱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位于欧亚大陆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定量评价中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不仅有利于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合作国家提供良好的发展保障。为了更好地评价中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基于...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带领团队在解析了荒漠藓类植物叶片结构、光合特征、水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齿肋赤藓群体尺度的环境适应性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微生境下荒漠藓类植物齿肋赤藓斑块地上部分(茎叶)与地下部分(假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究荒漠藓类植物群体斑块面积效应对荒漠藓类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荒漠藓类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多倍化或整个基因组复制事件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非常普遍,是推动植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植物早期登陆是重要的进化事件,然而早期登陆植物(以苔藓为代表)古多倍化事件在进化中的意义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道远团队高贝等针对早期登陆植物系统演化路径以及基因组进化问题,以被子植物所特有的VOZ转录因子为例,解析了藓类分支进化早期古多倍化发生事件及时间。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和氮沉降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势必会对生长在本地区的植物产生影响。短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带的一类生活周期或年生长期很短的特殊植物类群,是我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类型中独特的组成部分。从进化角度看,短命植物是一类年轻的植物区系,均为草本种类,对环境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策略。因此,长期以来短命植物被认为是研究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9年博士招生目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从动力学机制角度阐明了穹状沙丘的发育机制:在沙源不丰富的区域,输沙方向分布标准差增加促使新月形向穹状沙丘演变。在稳定状态下,新月形和穹状沙丘都表现为其移动速度与高度呈反比例的动力学机制。此外,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局地区域穹状沙丘的形态与移动速度反演输沙和风况特征。
亚洲干旱区的强沙尘暴事件能显著降低空气质量,改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潜在危害,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对东亚强沙尘暴事件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欠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青年学者张小啸,基于多元数据(地表观测、环境监测、地基雷达、卫星遥感等)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2017年5月2日至7日东亚强沙尘暴事件的时空变化,定量评估了此次强沙尘暴对东亚、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区的...
针对我国天山山区积雪雪深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评估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兰海团队利用1901-2014年的再分析资料和1961-2014年的观测资料,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重建了天山地区1901-1960年雪深数据,分析了中国天山地区过去百年雪深历史的变化特征。以1901-1960、1961-2014和1901-2014期间月降雪深度的变化,分别作为历史、观测和...
穹状沙丘外形浑圆、缺乏落沙坡且独立存在,是一类外形特殊的沙丘,在地球与火星上分布较普遍,但是,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对穹状沙丘的形成发育机制解释不清。
作为干旱区的“湿岛”,我国天山丰富的积雪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融雪水是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较来源,也直接影响着下游绿洲农牧业生产及生态安全。由于山区雪深记录时间短,使得区域雪深长期变化的评价比较困难,也给天山山区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研究以及积雪雪深动态影响评估带来困难。
亚洲干旱区的强沙尘暴事件能显著地降低空气质量,改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潜在危害,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对东亚强沙尘暴事件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欠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青年学者张小啸博士,基于多元数据(地表观测、环境监测、地基雷达、卫星遥感等)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2017年5月2日至7日东亚强沙尘暴事件的时空变化,定量评估了此次强沙尘暴对东亚、北太平洋和北美...
反刍是指反刍动物将瘤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口腔里再次咀嚼后吞咽的过程,反刍动物通过对食物的再次咀嚼提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研究反刍动物的反刍和采食等行为能够揭示不同年龄雌雄个体行为模式,以及面对环境胁迫时不同的行为反馈。反刍和采食等行为可塑性较强,容易受性别和年龄等内因的影响。一方面,多数反刍动物雌雄个体间体型和瘤胃尺寸差异显著,导致两性在食物消化和吸收能力方面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牙...
2018年11月5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Myron Zalucki教授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并作了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biological control - too hot for some”的学术报告。新疆生地所杨维康研究员、吕昭智研究员,新疆农业大学李超副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等参加报告会。在报告中,Myron Zalucki以全球性重大农业...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陶辉、特聘研究员苏布达与国家气候中心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合作,采用影响评估模型国际比较计划(ISI-MIP)的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开展了全球升温1.5℃和 2.0℃情景下中亚地区积雪深度时空变化研究。该成果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绿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