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理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相关记录333条 . 查询时间(0.497 秒)
1984至2017年全球干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人民币1155亿元人民币,约占气象灾害总损失的13%。2008至2017的10年间,全球干旱年均损失显著增加,达到了1666亿元,是多年平均值的1.4倍。1984至2017年,中国干旱灾害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超过444亿元,约占气象灾害总损失的20%。近10年,干旱损失增加到了686亿元,是多年平均的1.5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全球和中国将可能...
集群行为是动物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环境的一种适应行为。多数有蹄类动物雌雄个体在不同时期的觅食策略、生境选择和社会偏好均不相同,致使它们仅在发情期因交配而聚集形成混合群,在非发情期雌雄分别集群,这种现象被称为同性聚群(或两性分离)行为。研究动物同性聚群成因能够揭示雌雄个体对生境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应对环境胁迫时不同的行为反馈,对指导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性二型是指同一物种成年雄性个体体重和体...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苏布达、副研究员陶辉团队与国家气候中心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合作,以1984—2015年县域尺度上的致灾气旋(给中国大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热带气旋)灾害损失记录,构建致灾气旋主要致灾因子(强风、强降水)与灾害损失率之间的脆弱性模型,通过区域气候模式CCLM模拟的气象要素,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的预测基础上,开展全球不同升温目标下致...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结合野外调研,利用塔里木河流域24个国家气象站和32个水文站的日数据,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利用同位素水文技术、多目标优化技术进行了模型率定和评估(图1),并分析了这些流域的关键水文过程。该研究基于SWAT模型,扩展了度日因子的冰川融化模块,以表达高山山区的冰川融化过程。构建了两个目标函数,分别是日流量的纳什效率系数NS和...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昭智团队以新疆南疆典型的棉花生产种植区为调查样点,对各地连续13年的春季日气温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了“倒春寒”天气的发生程度和春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发现13年间各地“倒春寒”天气持续天数呈下降趋势,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越冬代棉铃虫数量出现增加的趋势。对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分别与“倒春寒”天气持续天数和发生程度的关系分析发现,各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研究团队以伊塞克湖湖泊水量平衡为主线,通过对伊塞克湖气候水文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的分析,对湖泊水位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系统辨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变化机制进行模拟,从气候变化和人文双重胁迫区域水资源的角度,进行了伊塞克湖水位变化趋势及机理的研究。结果显示:根据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关系,选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1980至2012年伊塞克湖水量动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殊环境微生物课题组副研究员张永光和博士王宏飞,在研究荒漠药用植物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 L)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时,从其健康的根部组织分离到一个菌株EGI 6500139T。多相分类研究显示,其基丝分枝、气丝稀疏,细胞壁含有meso-DAP、全细胞糖D型、磷脂PI型等,具有糖霉菌属的典型特征。然而,该菌株显著不同于高盐生境来源、系统进化关系最近的两...
日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在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项目的资助下,自1999年开始,经过多年努力,对我国及中亚区域(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航磁、航重等异质异构多元数据处理,按照统一规范,完成数据的同化融合,建成中亚及新疆地质矿产大数据库系统。该数据...
水分和养分是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在干旱区,水分还直接决定着绿洲的生存和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站曾凡江团队以典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主要建群种骆驼刺为研究对象,通过2015年-2016年连续2年的野外试验(潜水埋深分别为2.5米、4.5米和11.0米),系统研究了潜水埋深对荒漠深根植物骆驼刺中的碳、氮和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
水质是影响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可利用清洁水资源中,河流由于易进入、易获取、易利用的特点,很容易受到人类工农业活动的污染。卢旺达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但由于农业和居住地的扩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河流泥沙淤塞,工业废物导致沙地矿物化,使境内河流水质恶化。针对卢旺达河流水质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兰海课题组收集了23条流入基伍湖的河流水...
新疆地处亚洲中部干旱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强烈影响区。随着全球变暖及导致的水循环过程加剧,新疆气候发生明显改变。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曾提出西北干旱区气候呈现“暖湿化”特征,其中干旱区西部(新疆)更加明显。21世纪以来,新疆气候发生的明显变化表现为气温出现跃变式升高且维持高温波动,降水量呈微弱的较少态势。该变化对区域干湿气候、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有着重要影响。全面揭示新疆干湿气...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团队以准噶尔荒漠为研究区,设定了长期氮沉降模拟增加样地,开展了连续3年的观测实验,研究荒漠草本植物群落对氮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1)植物丰富度、均匀度、密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对氮的响应既具有浓度依赖性,又具有季节依赖性,大部分指标随着时间的增加效应变得更加明显。2)氮能够降低物种丰富度,尤其是在高浓度氮增加下,物种数量能够在3年之内减少一半。均匀度和密度...
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干旱区大多数河流径流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然而,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发源于昆仑山的和田河径流却表现出略减或稳定的态势。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针对这一特殊现象,结合对地面和高空500hpa气温的变化分析,揭示了和田河径流特殊变化的主要原因。统计分析表明,1960年至2009年,和田河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速率为-0.18×108 ...
2017年12月6至8日,第二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简称DBAR 2017)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芬兰、泰国、印度等国的2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200名学者参与会议。
湖泊是干旱区水资源循环的重要环节和贮存库,干旱区湖泊水位变化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综合体现。然而并非所有湖泊都有实地监测数据,尤其在不发达地区或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因此对湖泊水位的大范围监测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第一个星载激光高度计ICESat/GLAS成功运行,使得无资料地区获取湖泊水位高程成为可能。ICESat/GLAS数据也因其在精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