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中国语言 诸于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095 秒)
诸于绣镼”考     诸于  袿衣  绣镼  褴褛       2024/4/1
针对《后汉书》中反复出现的“诸于绣镼”两种服饰名物,注家有多种解释,《汉语大词典》对二者的词义界定也较为笼统含混,本文在分析训诂条例和梳理旧注材料的基础上认为,“诸于”,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传统深衣礼服“三翟”,主要特点是将缯帛“刻为圭形缀于衣”,“绣镼”是一种直领对襟的半臂,形制源于“褴褛”,通常在衣襟底边和袖口缝缀五色流苏作为装饰。
本文回顾了自东汉以来一直受到学者较多关注的“诸”的研究情况。前人对“诸”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以北宋为界可以较为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诸”合音说(或称兼词)是在北宋以后才形成的一种主流观点。文章在对上古时期代表性的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中的“诸”及相关句式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尝试从语音、句法的角度对前人认为“诸”表示合音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认为合音说不能成立。从与“V诸NP”和句末“V诸...
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残卷(以下简称《刘》)自上世纪初被发现以来,经过中外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在文本校读方面成绩斐然,但悬而未决之处仍不少,卷首所引古贤诗即其一。本文依据文物出版社1958年影印本,参考国内外五个校注本及相关论文,对此诗提出了新的校释意见。《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第一》:“古贤有诗云: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亮牧,郡君却作庶人妻。扶犁黑手番成笏,食肉朱唇强吃荠。只...
本文论述《突厥语大词典》所展示的古代突厥语族诸民族的游牧文化;草原、骏马、狩猎、饮食、丝路上的绢马交易,以及游牧生活构成的文化心态,图腾崇拜、宗教观念等。
“儿”尾在现存《老乞大》四种版本中的分布和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考察与“儿”尾相关的异文现象,本文认为,《原本老乞大》和《老乞大谚解》中“儿”尾为自成音节的“儿”缀,相当数量的名词性成分后面都可添加“儿”尾,其构词能力要超过后两个版本中的“儿”尾;《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中“儿”尾的性质也为“儿”缀,但是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其分布和数量都大幅度减少,这似乎与“儿”化韵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这些不...
1979年至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有一件“更修为田律”木牍,正面共3行122字,背面残存4行33字。其中正面2-3行云:[1]
释“葛”及其相关诸字       古文字       2009/9/23
三体石经《春秋•僖公二十九年》「 」字,上博竹书(四)《采风曲目》简1「 」字,《玺汇》2263「 」字,《玺汇》2264「 」字,上博竹书(三)《周易》简43「 」字,上博竹书(五)《季庚子问于孔子》简8「 」字,上列诸字的释读问题,曾引起学者热烈讨论,有人主张它们皆为「葛」字,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经过本文考证的结果,所得初步结论如下:(1)石经「 」字疑应隶定作「 」,系由甲金文...
说仆及其相关诸字       战国文字       2009/9/23
包山简、望山简、玺汇诸字,旧多隶作从菐,古音归入并纽屋部。自郭店简公布以来,学者陆续有所改释:从金之字李家浩先生读为荐[1];从木、从纟、从邑之字李守奎先生隶作从戋[2];从邑之字吴良宝先生读为蔡[3]。
说“乾”及其相关诸字     “乾”  古文字       2009/9/23
原简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认为“‘ ’,‘旱’声。字待考,读为‘奸’。”[1]复旦大学读书会认为“ 甲乙本分别作 。两本简2均有‘倝’,作 形。‘ ’当为此二字之讹误。‘倝溪’当即‘干溪’。”[2] 楚灵王建干溪之台而速祸之事,文献多有记载。“ 溪”读作“干溪”是十分正确的。对于该字字形的分析,复旦大学读书会的讹误之说值得商榷。我们认为此字是一个双声符,从“旱”从“ ”,二者皆声(上古,干属群母元...
商周金文习见一个研究者一般释为“ ”的字,殷墟甲骨文中也颇为多见。[1]此字最繁之形可严格隶定作 “ ”,其声符部分 “ ”也曾单独出现。[2]“ ”字的省变之形很多,隶定下来有“ ”、“ ”、“ ”、“ ”、“ ”和“ ”多种异体,其中的“丬”又或讹作“凡”形,“肉”或讹作“舟”形等。下面分别举出一些代表形体。
下面再来看进一步将 “ ”、“ ”一系字与 “ ”一系字联系起来的两个中间环节。 将前举“ ”、“ ”和“ ”诸形结合起来看,可以合理推测其最繁的完整形体应当作“ ”。而在1981年陕西长安县沣东花园村墓葬(M15)出土的西周前期金文中,正有 “ ”字,作如下之形:
约在两年多以前,我将自己对 “ ”、“ ”等字改释为“肆”的意见提出,向裘锡圭先生请教。裘先生指示我,“ ”当与甲骨金文 “ / ”、“ ”和跟“ ”有关诸字联系起来考虑。按此提示考察有关资料后,我认为裘先生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下面就分别叙述。先说金文中的“叠”、“ ”和“ ”诸字,其形如下: 叔山父簋“叠”(7.3797~3801) 齐萦姬盘 “ ”(16.10147) 、 苏甫...
《说文解字》“爻部”云:“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凡爻之属皆从爻(胡第切)。”案爻,古籀均作爻,(卜文)爻,(卜文、父乙敦等)■,(父乙敦等)篆文与古文相同,亦正字也。《广雅·释诂三》:“爻,效也。”《周易·系辞下》:
中国韵文文体演变中新旧诸体的相济共存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人类自然而本能地接受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因,汉民族尊古崇圣的文化心理结构之特殊原因,矛盾同一性所构成的哲学原因,是诸体相济共存因素存在的主要原因。诸体的相济共存对韵文新文体的形成与完善,旧文体的重构与复兴,乃至韵文艺术的长期积淀与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