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水生生物学相关记录1300条 . 查询时间(0.77 秒)
现代长江的起源及南亚、东亚水系的演变,与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和现代亚洲季风系统建立相关。然而,准确刻画长江水系的时空演变规律颇具挑战性。之前的地质学研究基于不同的采样地点、测年方法和替代指标进行估算,认为古金沙江在“第一湾”开始改道东流和三峡贯穿的时间从始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均有可能。
2023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承才团队在蓝藻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c-di-GMP binding effector controls cell size in a cyanobacterium(《环状双鸟苷酸受体蛋白调控蓝藻细胞尺寸》)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是继该团队发表关于细胞分裂和发育的协调机制的研究(Xin...
浮萍在污水修复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自养浮萍由于受CO2和光的限制,生长速率及生物量较低。相比之下,混合营养浮萍可以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和外源有机碳,代谢具有灵活性,生长速率远大于自养浮萍。然而,在混合营养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添加会增加浮萍生产成本。因此,混合营养浮萍的规模化培养需要选择经济上可行和环境上可持续的有机碳源。
浮萍在污水修复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自养浮萍由于受CO2和光的限制,生长速率及生物量较低。相比之下,混合营养浮萍可以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和外源有机碳,代谢具有灵活性,生长速率大于自养浮萍。然而,在混合营养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添加会增加浮萍生产成本。因此,混合营养浮萍的规模化培养需要选择经济上可行和环境上可持续的有机碳源。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研究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机构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动物基因组参考序列——南极磷虾基因组组装,并揭示了南极磷虾适应极端环境和群体历史演化的分子基础,为南极磷虾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3年2月21日,山东省科技厅下达了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通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A岗成员包立随副教授申请的“扇贝性别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机制研究”项目获山东省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经费60万元)。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勇团队在绘制斜带石斑鱼全基因组图谱的基础上,研究揭示了石斑鱼性腺发生与性别分化的分子作用机理,对理解雌雄同体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形成及进化途径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石斑鱼类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表于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星罗棋布的湖泊像散落的珍珠,点缀在长江两侧。这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区域,是地球上极其宝贵的水生生物宝库。然而,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启“十年禁渔”,此计划的实施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翻开了新的篇章。为进一步推进水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安全研究成果及科技创新,助力深入打造楚...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繁殖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一些恒温脊椎动物采取冬眠的方式,而无法调节体温的变温脊椎动物如南极冰鱼可通过产生抗冻蛋白的方式避免体液结冰。而有种不常见的生存策略是忍受体液的结冰,例如分布在北美的木蛙在冬天时会冻成“冰块”,春天时又能融化复苏。虽有较多关于结冰耐受的机制研究,但这种复杂的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202年2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应邀在《水生生物与保护(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发表综述文章,重点对鱼鳃屏障的结构与功能及饮食和环境等影响鱼鳃屏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展望。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形成了大量高山和河流,显著改变了欧亚地区的地貌和气候。与其他生物相比,鱼类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它们主要生活于水中。面对青藏高原的激流环境,鰋鮡鱼类进化出了巨大的胸鳍和更多的鳍条,形成一个吸附器官。然而,这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仍不清楚。
无肌间刺鱼突变体种质的创制是2023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热点。异育银鲫以其肉质细嫩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其体内具有的80多根细小的肌间刺给食用者带来了不少麻烦。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团队经全基因组解析揭示银鲫为双三倍体,即包含有两套三倍体基因组,由此开拓完善了在双三倍体银鲫和双二倍体金鱼中通过基因编辑快速创制关键基因突变体的方法。
大量使用的塑料制品由于其低效率的回收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微塑料的污染。微塑料在各种水体、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中的检出也被频繁报道。研究表明,微塑料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可能与其尺寸有关。此外,微塑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和疏水性也可以在环境中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抗生素作为医疗、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其对水生生物产生的生态毒性效应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针对抗生素和微塑料的毒性研究多针对单一污染物,单一微塑...
2022年10月11日,水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课题组在浒苔资源化利用及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Biochar with inherited negative surface charges derived from Enteromorpha prolifera as a promising cathode material for capacitive deioniza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