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水生生物学相关记录1300条 . 查询时间(0.505 秒)
心脏如一台功能强大的发动机,向人体全身供应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心脏病却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杀手。在人体心脏因病损而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无法维持全身正常循环时,可移植一种用人工材料制造的机械装置以暂时或永久地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脏功能、推动血液循环,这种装置即人工心脏。
2022年2月21日,我国城中村的供水系统大都已接入市政供水管网。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城中村自建房。因此,城中村供水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在自建房上会安装屋顶水箱,以防在用水高峰期出现供水短缺的情况。城中村自建房楼顶的简易储水箱会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雨水和灰尘可以直接进入其内,造成严重的外源性微生物污染。此外,由于暴露在阳光下,屋顶水箱中的水温会升高,从而加快氯消毒剂的衰减速度。...
《自然-通讯》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较高的能量代谢率或使一个微生物种群能够生活在海床下1000多米深、温度最高达120°C的沉积物中。研究结果或有助于阐释生物在被认为生命可承受的最高温度下生存的策略。
科技日报北京2月13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美国哈佛大学与埃默里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利用人类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制造出一种完全自主的“人造鱼”。这种生物混合装置同时包含生物和人工部分,能通过心肌收缩,在水中游泳超过100天。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由活肌肉细胞制成的人造心脏,并为研究心律失常等心脏病提供平台。相关论文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于上个世纪80年代被我国鱼类学工作者在四川发现并鉴定。稀有鮈鲫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性能优越、卵大且透明等特点。与传统的水生模式动物斑马鱼相比,稀有鮈鲫对环境温度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对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等)的灵敏度更高,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感染敏感性也高于斑马鱼。因此,稀有鮈鲫是开展病理学、免疫学、基础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和遗传学...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让失去的肢体再生,目前仍是火蜥蜴或是电影中超级英雄的“专属能力”。但据近期《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科学家用一种混合药物成功让失去腿的青蛙重生新腿,让人们离再生医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021年8月9日讯/生物谷BIOON/---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有一个叫做海马体的区域。它在学习和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在功能上与各种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但是,是什么促使它走上衰老之路?
2022年1月18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发布通报,对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修复的44个优秀案例和4个优秀组织单位予以表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冯广朋研究员申报的“长江口渔业资源多元协同化科学增殖放流”成果入选其中,并经专家评审,荣获2021年长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修复特别优秀案例一等奖。
古往今来,人类探索长生不老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然而对于扭转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人类至今依然难以企及。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体衰老的本质正在逐步被我们发现,延缓衰老的方法似乎也开始有迹可循。
大规模尤其是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在中国极为罕见,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共计7次的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搁浅事件共涉及4个鲸类物种(包括瓜头鲸、糙齿海豚、瓶鼻海豚和布氏鲸)的47头动物。造成此次鲸类搁浅的原因众说纷纭。
大规模尤其是群发性的鲸类搁浅事件在中国极为罕见2021年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共计7次的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搁浅事件共涉及4个鲸类物种(包括瓜头鲸、糙齿海豚、瓶鼻海豚和布氏鲸)的47头动物。造成此次鲸类搁浅的原因众说纷纭。
全球变化及富营养化过程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团队以菹草(Potmogeton crispus)和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为实验材料,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合作开展气候暖化和水体氮浓度增加对沉水植物生长与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温带区域,增温在加氮前后均显著促进伊乐藻的生长,而加氮前,增温处理组未改变菹草的总地上生物量,但产生更多石芽、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共抓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决策部署,持续做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的专项实施方案,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域生态过程研究团队模拟了植物(小香蒲)存在与缺失等两种河岸带湿地生境,设置了纳米银浓度梯度和硝酸银阳性对照,测定分析了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对纳米银的吸收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反硝化速率以及功能微生物的基因丰度。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应新创期刊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的创刊需求和国际前沿及发展趋势,发表了题为“在基因组资源快速增长和粮食安全日益强化的挑战时代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再思考”的长文评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