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679条 . 查询时间(3.053 秒)
沟鳞鱼科是在泥盆纪末期就已绝灭的盾皮鱼纲胴甲鱼目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其模式属沟鳞鱼属(Bothriolepis Eichwald,1840)的研究历史悠久,是胴甲鱼类中分布最广泛、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属。全球发现的该属中种的数量迄今已超过60个。除模式属以外,以往得到学界认可的、归入沟鳞鱼科的属仅包括5个——发现于中国云南武定的Wufengshania、越南北部的Vietnamaspis、澳大利亚东南部...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兰研究组在Blood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cell non-autonomous function of ID1 promotes AML progression via ANGPTL7 from the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骨髓微环境中转录调控因子ID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2023年8月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和吴秀杰研究员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and morphometric analyses of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n mandible from Hualongdong, Chi...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和吴秀杰研究员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and morphometric analyses of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n mandible from Hualongdong, China的研究论文...
2023年8月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导完成的热河生物群中古鸟类食性研究。研究人员在1.2亿年前辽西热河生物群古鸟化石胃容物中发现了被子植物早期分支木兰类叶子的植硅体,首次证实了古鸟类叶食性的早期起源和演化。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导的热河生物群中古鸟类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从1.2亿年前辽西热河生物群古鸟化石胃容物中发现了被子植物早期分支木兰类叶子的植硅体,首次证实了古鸟类叶食性的早期起源和演化。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29日表示,在新的时代,该所将更加重视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和理论探索,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考古科研机构,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为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为成熟、完善的考古科学体系,为在国际上取得更大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2023年7月17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这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人类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人类化石。
在近日举行的“盛世中华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启动仪式上,陕西省文物局发布了陕西黄河流域旧石器时期考古发掘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2023年6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2023年6月19日24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阿勒福赞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简称“阿勒福赞奖”),以表彰其“通过古基因组构建欧亚大陆早期人群遗传历史的重要原创性工作,从进化角度为人类的健康与适应问题带来新的见解”。
2023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公布了我国多项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之最。
古麟属(Palaeotragus)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地层中常见的化石长颈鹿类,构成了长颈鹿科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该属以体型较小,脖子相对短,下前臼齿臼齿化程度较高区别于其他长颈鹿类。2023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张媛在侯素宽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系统研究了甘肃临夏盆地的古麟属下颌材料,分析了古麟属下颌材料的大小以及形态变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古麟属各种的有效性。相关成果...
2023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