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发育生物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发育生物学相关记录314条 . 查询时间(0.973 秒)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TaAGL6基因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9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1年8月18日下午,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一行赴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交流合作中专程来所参观农业生物育种科普展,孙坦副院长、刘现武副院长参加活动,党委书记李红康、副所长谷晓峰等陪同参观。
长期以来,哺乳动物的小脑几乎只与运动控制有关,然而近期的研究已表明,它也有助于许多更高级的大脑功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海德堡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ZMBH)的Henrik Kaessmann教授、海德堡霍普儿童癌症中心(KiTZ)的Stefan Pfister教授及其团队如今破解了控制出生前后小脑细胞类型发育的遗传程序。他们将小鼠小脑的数据与负鼠的相应数据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基本的基因调控网络,这...
美国科学院2011年5月3日宣布,72名美国科学家和来自15个国家的18名外国科学家分别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李家洋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广泛的粮食作物,对于全球的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在影响玉米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干旱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深入解析玉米干旱响应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玉米耐旱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应用。
2021年5月11日下午,应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宿兵研究员、郑萍研究员、焦保卫研究员、陈小勇研究员、刘振研究员和谢海兵副研究员等6位专家做客生命科学学院,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徐怀亮主持。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研究团队结合谱系追踪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下丘脑的动态发育图谱,并重构了从放射状胶质细胞(RGCs),中间前体细胞(IPCs),新生神经元到肽能神经元的下丘脑发育谱系树。研究表明RGCs能够进行多潜能分化,并产生两群Ascl1+ 和Neurog2+ IPCs。有别于大脑皮层中的IPCs,下丘脑Ascl1+ IPCs也显示出命运双向性...
经中国遗传学会推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靳帅、南京农业大学李超获得生命科学领域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作为真核生物mRNA上含量最丰富的化学修饰之一,几乎参与了所有转录后调控过程,包括RNA的剪接、加工、转运、降解及翻译等。相关领域的前期研究表明: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中m6A甲基转移酶METTL3敲除后,会引起全转录组范围甲基化水平下调并导致ESCs分化障碍,从而提示m6A修饰在早期胚胎...
总坐在教室第一排,裤子穿一两年还能穿,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孩子这是发育晚还是生了病?新学期伊始,“孩子长不高”触发很多家长的心病。专家表示,儿童矮小症须早发现、早干预。
科技日报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张梦然)科学家使用人体细胞生成了人类胚胎的第一个完整模型。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表两项发育生物学领域重磅研究成果:科学家描述了两种在实验室生成的人囊胚样结构。这些结果为研究人体早期发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模型,将能增进我们对早期发育缺陷的认识,同时帮助开发全新的体外受精(IVF)相关疗法。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年度科研工作会议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召开。会议期间举行了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十大科技进展”颁奖仪式,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Florent Ginhoux教授和苏冰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发育”获此殊荣。刘兆远副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代表研究团队领奖。
2020年12月30日上午,继“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会后,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举行了2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雪彪教授和复旦大学林鑫华教授我校举行讲座,讲座由谢维教授主持,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众多师生到场参加,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2020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工程实验室”)揭牌并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工程实验室面向盐碱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创新与系统集成转化耐盐植物、咸水与盐碱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与产品,培养新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新业态,在渤海新区建成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化平台,为盐碱区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突触发育调控分子机理的研究。该团队发现在果蝇神经肌肉突触表达的两类谷氨酸受体亚型 (A型和B型)在突触的表达水平彼此拮抗,而突触受体总量不变。超分辨显微技术揭示A型受体和B型受体以同心双环定位于神经突触。在升高温度诱导的突触可塑性过程中,A型受体在突触表达升高,而B型受体的表达下降。为了进一步探究调控受体亚型平衡的信号通路,团队进行了候选基因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