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进化论相关记录177条 . 查询时间(0.53 秒)
据国外媒体报道,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了人羊嵌合体,为在动物体内培育器官用于人体器官移植铺平了道路。该项目的成功甚至可能帮助获得能调节血糖的健康胰腺,从而为治疗1型糖尿病提供了可能。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是植物进化和生物地理研究的热点。小檗科(Berberidaceae)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植物含鬼臼毒素,是著名的抗癌药用植物,呈典型的东亚-北美东部(EA-ENA)间断分布。该亚科包括4属 12 种,其中,八角莲属(Dysosma)为中国特有,包括7个种;山荷叶属(Diphylleia)包括3个种,即北美山荷叶(D. cymosa)、日本...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在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原鼠兔广泛分布在海拔3100-5300米的区域,很好地适应了极端缺氧、寒冷和食物匮乏的环境。以往的研究发现,栖息在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脂肪积累和代谢率存在差异,但其脂肪等组织中产热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原因尚不清楚。
线粒体DNA因具有母系遗传、跨阶元保守以及较快的进化速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研究中。而线粒体基因组相比于线粒体DNA片段,包含更丰富的遗传信息且不易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分子标记。
2022年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成果“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入选。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遗传创新机制知之甚少。水生所何舜平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王堃团队和昆明动物所张国捷等团队合作,发现硬骨鱼祖先已进...
2021年12月9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陈佺院长、黄大卫教授邀请,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做客“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在四教101报告厅作了题为“动物重大性状进化的遗传创新基础”的学术报告。报告开始前,陈佺院长向大家介绍了王文教授的研究经历、主要研究成果等,并为王文教授颁发了“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主讲人纪念牌。
2021年12月2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黄大卫教授、卜文俊教授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教授和张爱兵教授做客“百年南开之生命讲坛”,在南开大学四教101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线上报告。报告开始前,南开大学卜文俊教授分别介绍了任东教授和张爱兵教授的教育、研究经历以及所获荣誉。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的压力并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也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而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微环境...
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动物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宿主食物降解、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受到宿主遗传背景、年龄、消化道不同部位等内在因素以及食物组成、地理环境、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甘肃鼢鼠(E. cansus)属于两种典型的地下啮齿类近缘物种,然而两物种间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方法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为世界性植物大属的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并表明谱系转录组学在植物生命之树重建中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
作为人类近缘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恒河猴在脑科学、分子演化、药物研发等基础与转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恒河猴基因结构主要源于预测,严重制约了该特色模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与应用。
2021年8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评审结果的通知》获悉,版纳植物园毕业生张秋月、张霁荣获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不仅是对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的激励,亦是对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肯定。版纳植物园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此殊荣,彰显了版纳植物园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逐步攀升。
中新网昆明7月31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31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王国栋研究员课题组和云南大学梁斌研究员课题组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首次揭示家犬适应欧洲牛奶饮食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进化生物学领域著名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2021年7月7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黄卫昌课题组研究助理蒋凯与华东师范大学、爱丁堡大学、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师范大学学者合作,在生物地理学著名期刊Journal of Biogeography在线发表了题为Shifting role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the phylogeography of red nanmu in East Asi...
种系不老化的概念要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所提出的观点,然而由于新陈代谢活跃,种系会随着时间不断积累损伤和其它变化,也就是说其也会衰老。为了使得新的生命以同样的年轻状态开始,种系就必须在后代中恢复活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