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国际动态 生物学 植物相关记录262条 . 查询时间(0.438 秒)
油菜素内酯被学界列为第六大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细胞内部进行生物合成的油菜素内酯,需要被搬运到细胞外才能发挥作用。但是,自其被发现的80多年来,谁负责搬运、其运输过程是怎样的,一直是未解之谜。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复制(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WGD)被认为是被子植物环境适应性进化的一种重要机制。WGD事件后,物种重新二倍化过程中大量基因丢失,但与环境适应相关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Songet al., 2020, Horticulture Research; Wuet al., 2020, Molecular Plant)。对被保留的基因,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录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团队依据区系重要性指数定量筛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被子植物特征类群,并基于72个特征类群的冠群年龄,首次采用“谱系累积速率(Lineage Accumulation Rate)”阐明东亚常绿阔叶林多样化演化历史。结果显示,特征谱系累积速率在早渐新世时期迅速增加,表明东亚常绿阔叶林在该时期可能已经形成,该结果与古植物学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在随后的渐新世—...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伟研究组利用中国植物分布大数据,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分布区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多样性热点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主要受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最暖季降水量等6个变量的影响;物种入侵面积与入侵时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狭域入侵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受人口密度和GDP的影响,而广...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子细胞的正确分配依赖于在染色体着丝粒上组装的动粒蛋白复合物。动粒和纺锤体微管的附着受到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SAC)严格监控,以延迟细胞进入后期,直到所有动粒正确附着。拟南芥KNL1仅在两个功能域上与动物相关,其余氨基酸序列几乎没有同源性,所以植物同源物能否在SAC信号传导中起作用?高度分化的KNL1家族蛋白在不同植物谱...
近日,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李伟研究团队联合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比利时UGent、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美国NCSU、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日本NAIST、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在Molecular Plant(TOP期刊,IF=27.5;R/C=1/239, PLANT SCIENCE,植物领域排名第一)上在线发表了题为“Wood...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团队张瑞福教授课题组受邀在微生物学顶级综述期刊《欧洲微生物学会联盟·微生物学综述(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发表长篇综述文章,系统总结植物益生菌的根系定殖机制并与植物土传病原菌和植物共生菌的根际过程进行比较,以期为提高根际益生菌为主的微生物肥料根际定殖能力和应用效果稳定性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迟伟研究组以叶绿体蛋白转运马达FtsHi1为切入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团队利用亚细胞定位分析和cpChIP等多种实验手段证明FtsHi1实际上是一个定位于叶绿体拟核的DNA/RNA结合蛋白。荧光标记实验证明FtsHi1在体外具有DNA/RNA解旋酶活性,可以有效的解开DNA-DNA和DNA-RNA双链。进一步研究发现,FtsHi1的DNA/RNA解旋酶活性与叶绿体...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伟研究组以起源于白垩纪的活化石植物——领春木科(Eupteleaceae)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生态位模拟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科植物的分子进化速率及其机制。研究人员组装了领春木科首个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核基因组,同时也组装了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在真双子叶植物最基部类群——毛茛目(Ranunculales)中,领春木科是最早分化的...
硅藻作为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硅藻通过特有的岩藻黄质-叶绿素a/c型捕光天线(FCP),可在深水下有效利用蓝绿光,极大地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此前已成功破解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的主要二聚体FCP捕光天线、中心纲硅藻-纤细角毛藻的光系统II与四聚体FCP捕光天线(PSII-FCPII)超分子复合物和超大光系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研究组基于我国北方温性草原通量观测网络通量数据集(12个站点,82个站年),对比了不同草原类型能量通量及其分配的季节变化特征,量化了气候和植被因子(尤其是植被结构和生理)对能量分配过程的调控路径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我国北方不同草原类型净辐射、潜热、感热和地表热通量均呈现单峰型季节格局,随植被物候发育,能量分配由感热分配为主转为潜热分配为主。气候和植被因子共同调控能量通量...
草原作为巨大的碳库,贡献了全球碳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近90%的碳储存在土壤中。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草原碳交换表现出剧烈的年际波动,成为主导全球陆地碳汇年际变异的主要区域。剧烈的年际波动和土壤碳通量的不确定性,导致草原碳汇功能评估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温带草原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不仅是我国传统的畜牧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因此,在“双碳”背景下,准确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组利用1115个全球广布的拟南芥自然品系,发现了拟南芥东西向扩张过程中发生了转座子负荷的累积,尤其是向东扩张的过程,在最东边的长江群体累积了最高的转座子负荷。研究表明,转座子的累积与扩散距离正相关,与遗传多样性负相关。有效群体大小能够解释转座子负荷变异的62%,高转座速率和自然选择也是近期扩张群体转座子负荷增加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转座的两个阶段(转录和转座,即转座子家族...
最新研究显示,欧洲的植物在周末进行的光合作用更多,这是由于周末空气中的污染较少。相关论文2023年11月20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2023年10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Food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建东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Fossil-fuel-dependent scenarios could lead to a significant decline of global plant-beneficial bacteria abundance in soils by 2100”(2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