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免疫学 微生物分类学 真菌学 细菌学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微生物学 植物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1.207 秒)
体温调节是一个经典的生理学问题,甲状腺激素在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因生活环境、饮食、遗传、长期应激等因素导致的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者发展为甲状腺癌。在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中,中国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有机结合,对代谢、消化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潜在作用备受关注,这是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4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团队、黄英团队和四川大学林宏辉团队合作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 “A novel PGPR strain, Streptomyces lasalocidi JCM 3373T, alleviates salt stress and shapes root architecture in soybean by ...
2024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团队、黄英团队和四川大学林宏辉团队合作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 “A novel PGPR strain, Streptomyces lasalocidi JCM 3373T, alleviates salt stress and shapes root architecture in soybean by ...
2024年1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举办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交流会。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明、副院长耿宇鹏,版纳植物园主任杨永平、园副主任星耀武、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范泽鑫以及双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交流。
2024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成树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题为Suppression of Drosophila antifungal immunity by a parasite effector via blocking GNBP3 and GNBP-like 3, the dual receptors for beta-gluc...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类群植物化学及功能研究专题组长期致力于针对两大药用类群植物—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和香茶菜属植物(Isodon)化学成分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于2012年开始了对香茶菜属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从中发现了系列结构新颖的活性分子,建立了一套基于次生代谢产物特性的多级菌株筛选体系(J. Nat. Prod., 2016, 79, ...
近日,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优秀会员名单,植物所刘晓娟研究员入选。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土壤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是两类最主要的菌根类型,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不同菌根树种的固碳特征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关注的前沿问题。
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关键有益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与80%以上的陆生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协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养分,同时促进相邻植物之间的资源合作,提高植物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
众多耳熟能详的食用菌、药用菌和毒蘑菇,都是蘑菇目(Agaricales)的成员,该目真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前人将该目真菌划分为8亚目、46科,然而一些科属的系统位置以及科属内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例如,拟口蘑属(Tricholomopsis)和元蘑属(Sarcomyxa)真菌的系统位置就一直没有定论。
2023年10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琛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 bacterial spermidine biosynthetic pathway via carboxyaminopropylagmat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亚精胺合成途径——CAPA途径,且该途径广泛分布于变形菌、厚壁菌和拟杆菌等多种细菌中...
2023年10月10日中午,第35期“植研问道——新进展交流午餐会”在植保楼B103举办,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罗诗琦副教授以“蜜蜂通过调用免疫系统维持宿主特异的肠道共生菌”为主题开展分享,秦耀果老师主持会议,到场师生共计四十余人。
资源波动假说认为,本地植物群落的资源可用性波动可能加剧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尽管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一致的结论,这或是由于较多研究关注资源波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的调控作用。例如,贫瘠土壤中的共生微生物可能对植物互作的影响更大,而在富饶的土壤中,可能是土壤病原菌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养分变化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变化可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从而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
2023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M1/WRI5a-ERF12-TOPLESS作为一个新的正-负反馈环,动态调控营养交换和丛枝发育,进一步完善了丛枝菌根共生营养交换与调控的理论框架。
2023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ontrol of arbuscule development by a transcriptional negative feedback loop in Medicag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ERM1/WRI5a-ERF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