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传感器相关记录89条 . 查询时间(0.311 秒)
大部分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的成员具有超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是研究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PprI-DdrO是我们之前鉴定的一种新型DNA损伤响应系统,其通过金属蛋白酶PprI作为胁迫响应的开关,特异性地切割转录阻遏因子DdrO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但是对于该系统激活的上游具体信号仍不清楚。2024年2月29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跃进教授、周如鸿教授和赵烨教授在N...
L-色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动物营养中的限制性氨基酸。然而,它在酸性环境中极易被分解,给饲料中L-色氨酸的定量测定造成极大不便。开发一种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饲料或动物体液中L-色氨酸的生物传感器,将为动物营养领域L-色氨酸的测定提供便捷手段,也可应用于食品、医学等领域。
稻米是无机砷(iAs)的主要膳食来源,iAs是一种剧毒砷,会在稻米中积累,对以稻米为食的人群构成巨大健康风险。然而,目前可用于稻米iAs检测的方法比较少,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和高通量的稻米无机砷检测方法。
放线菌能生产种类繁多的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发酵是人们获取这些天然产物的重要手段。对于某一目标产品,野生菌株的产量一般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期的菌株驯化以提升产量。小分子生物传感器与液滴微流控的组合已被证明是放线菌菌株改造和高通量筛选的有效手段。然而,在菌株驯化过程中,目标产物的产量往往是阶段上升的,而大多数生物传感器仅能在一定的操作范围内响应目标化合物,难以支持从野生菌株到工业菌株多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团队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刘晓刚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全分子多因素调控荧光团TICT的方法,设计出具有宽动态响应范围和梯度敏感性的荧光传感器阵列,应用于Aβ蛋白聚集动力学的监测。该方法基于荧光分子的发光构效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分子发光机理,为工程化创制高性能的荧光分子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实验室成员夏乾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中科院分区一区,IF:12.545)上发表,论文题为“AuNPs@MoSe2 heterostructure as a highly efficient coreaction accelerator of electrocheluminescence for amplified immunos...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小林泰男等人的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减少牛打嗝排出的温室气体甲烷。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是实现发酵过程监控、产品品质分析及成分鉴别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发酵过程中。以氧化还原酶为识别元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目前,以葡萄糖检测为代表的氧化酶生物电化学传感检测方法已较为成熟,但自然界大部分发酵原料、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缺乏与之对应的专一性氧化酶,只具有专一性脱氢酶,如木糖,苹果酸、大部分氨基酸等。因此,为了检测这些分子,亟需发展以脱氢酶为识别元件的电...
微生物育种技术正朝着自动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短时间内将设计构建获得大量工程菌种,如何快速、准确地筛选到目标高产菌种是工业菌种迭代的关键限速步骤。生物传感器可将目标化合物的浓度信号转化为荧光等易于检测的信号,是菌种高通量筛选的重要工具。基于转录调控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TF)的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菌种的高通量筛选和代谢途径的动态调控。然而,天然TF的传感性能...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团队运用人面蜘蛛吐出的蜘蛛丝,开发出一款光纤糖度传感器,能在万分之一秒(0.1ms)内有效测量糖度,并应用在测量人体血液中的糖浓度,帮助糖尿病管理。
2022年6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要负责耐压水密封外壳的研发和海试)共同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原位叶绿素、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和微生物荧光传感器,于4月28日至6月6日在探索二号南海科考航次中,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进行了24次海底试验,最大潜深1833米,并在海底连续工作七天,均获...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马翠卿、高超教授团队在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IF 10.618)发表了题为“Ad,l-lactate biosensor based on allosteric transcription factor LldR and amplified luminescent proximity homogeneous assay”的研究...
近日,瑞士科学家利用基因改造过的细菌做数据记录器,在不干扰正常生理的情况下获取了不同饮食和疾病背景下小鼠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基因活动信息。该研究将推动非侵入式肠道疾病诊断的发展,并且表明转录记录具有生物医学研究和未来生物医学诊断应用的潜力。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动物鼻子不仅可以灵敏快速地检测出空气中特定气体的浓度、准确地识别气体的种类,还可以根据气体浓度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变化,对气体源进行准确定位。现有的传感器大多都无法实现动物鼻子的功能,尤其是在气体源定位方面鲜有报道。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感器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具有神经形态的传感器,真正实现仿生嗅觉导航的特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22年4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传感器研究组(106组)冯亮研究员团队与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2T5组)刘宇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发展了一种低成本、快速和便携式病毒检测策略,该策略依赖蛋白功能化修饰的纸基对荧光信号的生物正交富集,辅以实验室自制的微型DNA加热装置和手持荧光检测仪,可以实现对病毒核酸阴阳性的快速区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