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相关记录604条 . 查询时间(0.77 秒)
寄生植物的起源和适应性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的谜团之一。寄生花(Sapria himalayana)是内寄生植物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植物。寄生花寄生于崖爬藤属(Tetrastigma)植物的根或茎中,在营养生长阶段以菌丝状的形态穿插在寄主植物的细胞间隙。当接收到开花信号,它就会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快速分裂、膨大,形成原球茎,冲破寄主的束缚,与世人相见。寄生...
中科院植物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持续关注当地畜牧业发展,发现近十年来牧户的畜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本地牛逐渐被外来品种牛及其与本地牛无序杂交繁育的后代所取代,当前畜群适应性较差,牧民不得不频繁使用ML(每年至少2次)。为了探明ML应用对粪甲虫的影响,研究人员基于野外控制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对比研究了2010年和2020年的粪甲虫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十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石雷研究组以自主培育的薰衣草品种‘京薰1号’‘京薰2号’‘洛神’以及商品种‘太空蓝’为供试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部位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个品种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以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含量最多,这些化合物主要富集在花器官中。对4种薰衣草的盾状腺毛的数量及直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四种薰衣草的叶片远轴端(叶背)腺毛数目远大于近轴端(...
中科院植物所王雷研究组近期发现一类进化上相对保守的B-box类蛋白,其中第五亚家族成员BBX28和BBX29参与生物钟周期的精细调控。超表达BBX28或BBX29以及它们的功能缺失突变会影响生物钟周期。蛋白互作筛选发现二者可以与生物钟中央振荡器核心组分PRR9、PRR7和PRR5蛋白在细胞核内直接互作,并能增强PRRs蛋白对靶基因的转录抑制活性。转录组分析发现,BBX28和BBX29主要抑制转录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效华研究组利用三代PacBio和二代Illumina测序平台,以及10X Genomics测序技术,组装了寄生花的参考基因组,同时结合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研究了寄生花的基因组特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寄生花的基因组大小约1.92Gb,注释得到13,67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寄生花核基因组确实丢失了大量与光合作用,器官形态建成和防御反应相关的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文浩研究组的研究发现,苜蓿CBF/DREB1s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 MtCIR2能够在常温下诱导CBF/DREB1s表达,增加植物的抗冻性。在常温下生长的MtCIR2超表达株系中,CBF/DREB1s表达大幅度增加,其抗冻性也显著高于野生型。MtCIR2缺失突变体中,CBF/DREB1s表达量显著降低,对低温冷冻胁迫极其敏感。该研究还发现,MtCIR2通过调节糖代谢,影响细...
2023年5月26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所、广西药用植物园、南宁植物园及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等单位一行12人到植物所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创建国家植物园事宜进行座谈交流。植物所所长汪小全、科技处、条件保障处和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汪小全主持。
2023年5月19日,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在宁波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荣获创新合作组二等奖。植物所王晓华、邓馨、刘晓强和王媛媛以“利用复苏植物抗旱重编程信号激活模式提高作物抗逆性”为题,从复苏植物关键代谢物对抗旱的调控、激活抗旱机制的候选基因、以及提高作物抗旱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团队与保加利亚在复苏植物抗旱性机制解析与农作物抗旱改造方面的合作成果。最终在来自14个国家的...
2023年5月18日,第十七届新世纪北京生态论坛暨北京生态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植物所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生态学学会和植物所共同主办。植物所所长汪小全研究员出席会议,学会理事长韩兴国研究员以及来自21家科研院所的130余名科研人员现场参会。
2023年5月12日,“时代潮音”2022年度暨第十二届“感动海淀”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科院植物所王强研究员荣获2022年度暨第十二届“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王强主要从事唇形科、桔梗科植物分类及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在唇形科、桔梗科重要类群世界性分类修订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植物志书编研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气候变暖会促进多年冻土区土壤氮磷矿化,释放冻土中长期封存的氮磷养分,进而提高植被生产力、部分抵消冻土融化引起的碳损失。同时,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增加也会缓解微生物养分限制,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在此背景下,阐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对于准确认识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低温会限制生物固氮和土壤氮矿化速率,进而使得冻土区土壤微生物活性通常受氮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子植物分类研究组联合9个国家的分类学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对全球蒿属植物进行广泛采集、观察和研究,从228个蒿属代表种及近缘种的低深度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中获取到大量核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首次得到了完全解决的蒿属系统发育框架。结果显示,喀什菊属嵌在蒿属中;蒿属由8个高度支持的分支组成,其中2个分支是首次发现。研究进一步分析了6个关键分类性状的演化式样。结果表明,花粉类型和头...
植物的侧生器官如叶片、萼片和花瓣等,按基本结构可分为双面、单面和盾状三种类型。盾状器官如食虫植物的捕虫叶和毛茛科植物具蜜腺的花瓣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吸引了达尔文等很多科学家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背腹极性基因的表达重排是一些食虫植物中盾状叶或小叶形成的关键。然而,其他盾状器官形成、起源和多样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花瓣的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探究植物侧生器官发育和进化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尺度野外取样,通过多种研究手段,包括胞外酶化学计量、元素阈值比、功能基因丰度和养分添加实验,揭示了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研究人员基于4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显示,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受氮磷共同限制。并且,与冻土层相比,活动层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程度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资源化学计量和真菌细菌比是微生物养分限制空间变异的主要驱...
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是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执行光能捕获、传递和转化的重要超分子蛋白质机器。光合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的光环境,进化出多种多样的光能捕获机制。苔藓植物代表植物演化过程中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群,位于藻类和维管植物的中间位置。小立碗藓(Physcomitrium patens)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有着独特和多样的捕光天线组成,对其捕光天线与光系统蛋白复合体的结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