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 农业经济史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农业经济史相关记录166条 . 查询时间(2.362 秒)
农村税赋:一个历史难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民负担问题曾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为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自身的统治,历代统治阶级都试图通过改革农村税赋来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出发点不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税赋重的问题,反而形成愈改愈重的怪圈。如何走出这一历史的“怪圈”,成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深感困惑的一个难题。 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是...
本文通过讲述后集体时代发生在一个中国村庄里的楼房竞赛故事.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农民平均主义心态。与动辄将平均主义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同,文章利用田野资料,结合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精心建构出一个故事脉络,以特别探讨集体化经历与这一心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农村改革       2008/1/14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它顺民心,得民意,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可阻挡,不可抗拒,迅速普及神州大地。农村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不仅在...
(《大洋彼岸的回声》第6章第3节)陈君静黄宗智(Philip chung-chih Huang),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历史学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协会会员。1940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60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人华盛顿大学深造,于1966年取得该校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任教,并于1975年参与创办了《现代中国》(Modem China)杂志。主要从事明...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          2008/1/14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张常勇(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载《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摘 要]黄宗智以“没有发展的增长”、“过密型商品化”解释数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变迁,在国內外史学界激起极大反响,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也有学者在发展标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质疑,关于“过密化”的争论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中国小农经济源...
载《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 现代史论/近世通论/农业/《江村》 论著选载111 户/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强加的行政体制 除了亲属关系的联结,另外一个基本的社会纽带就是地域性的纽带。居住在邻近的人们感到他们有共同利益并需要协同行动,因而组成各种地域性的群体。在这一章里,将加以分析。 1.户 家是由亲属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在经济生活中,它并不必定是一个有效的劳动单...
互助社乡村发动演讲稿          2008/1/14
三农中国 我叫许文盛。2004年农行工残休息后,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新乡村建设中心等单位,从事三农经济金融方面的研究与新型农民合作社推动工作。 今天来和乡亲们见面,想和大家交换佚名下思想,一起探讨咱家乡农民如何抓住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机遇,通过合作互助,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的办法;通过与家乡父老的共同努力,创办一个真正属于咱农民、由咱农民自主管理的新型合作社或合作金融...
现今甘肃省黄河以西,特别是乌鞘岭以西,有一条位于龙首山、合黎山、北山和阿尔金山、南山(祁连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世称河西走廊。它是汉唐间西域与内地进行往来的交通孔道,本文要讨论的是在汉唐间,它由游牧经济经历艰难曲折,转变为重要的农牧生产基地。      一  河西走廊地区在西汉政府力量进入以前,长期是西戎和月氏、乌孙、匈奴等族人生活栖息的场所。战国秦汉时,雄据漠北的匈奴,"随畜牧而转移,……毋城郭常...
三  隋唐是统一中央集权的大国,河西作为与西方商贸的枢纽,发挥了重大作用。  隋代,河西常受吐谷浑与突厥的侵扰。先后任命贺娄子干与乞伏慧为凉州总管,便与"边塞未安"密切攸关。文帝让凉州总管"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云:"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只可严谨斥候,...
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中最需要合作的事项。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之所以能修建起完善的水利系统,并享受这一系统低成本的灌溉服务,除了国家动员外,还因为农村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然而,自农村改革以来尤其是税费改革后,随着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及乡村组织退出农户的生产环节,原有的合作灌溉模式开始瓦解,农民的抗旱能力逐渐衰减,农业遭受旱灾的可能性急剧增加。这种状况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税费改革与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
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汉代国家开发河套采取如下措施:一、设置郡县,建筑城池,为这一地区的开发建立居民点和开发中心;二、迁民屯垦,增加河套的劳动力;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四、妥善安置归附匈奴;五、兴修水利。从而确保了开发的成功。河套开发于西汉后期和东汉中期出现两次高潮,其间开发主体也在变化,在西汉,河套开发的主体是封建政府,至东汉,豪强地主田庄成为河套开发的主要形式。
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查田定产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次新建构,它不仅影响到土改中阶级的划分,而且还使新生的国家全面掌控了土地资源,确立了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依据,并为合作化运动中土地入社以及包工包产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本文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南区查田定产的推行概况、推行方法和组织领导机构,分析了查田定产的源起、影响以及不足。
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 《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农业受制于自然,干旱为其制约因子之一。北方农耕,就是在此制约中发展起来的。关中作为北方主要农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也有频仍的干旱灾害。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颇受各界重视。 我们研究关中历史上旱灾问题。将尽可能利用现代科学成果,注意新技术的运用,但不是仅限于对其性状、指数之物理描述,平面分析,而是力图将其置诸一定的时...
载《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宋元卷》 (此系作者惠寄原稿) (3)兴修水利与水利田开发并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其所处时代的自然与社会条件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宋人在江南广袤的土地上,开人工运河,浚河渠塘浦,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造闸坝堰堤,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并将其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宋代江南百姓与水旱、海潮、泥沙,风浪等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