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26827条 . 查询时间(0.551 秒)
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共同参与了土壤中的氨氧化过程,但三类氨氧化微生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及对土壤的硝化作用贡献程度存在生态位分异的现象。通常认为土壤pH和NH3浓度是驱动三类氨氧化微生物生态位分异的主导因素,但它们对东北黑土农田氨氧化微生物分异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2024年3月29日,来自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ABC)的多个课题组密切合作,在Protein &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 “DNA methylation clocks for estimating biological age in Chinese cohorts” 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基于中国南北方两个独立的人群队列,系统解析了中国人群在衰老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的变...
土壤风蚀是指土壤或土壤母质在具有一定风速的气流作用下,土壤颗粒被抬升到空气中,并在风力作用下进行远距离传输的过程。土壤风蚀可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碳及营养物质的损失,甚至对农业生产力及可持续发展等造成威胁。全球每年由土壤风蚀排放的颗粒物形成的气溶胶约10-30亿吨,该过程将损失大量的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农田土壤碳收支是全球碳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组...
据《自然》网站2024年3月2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年老小鼠的免疫系统通过一种抗体疗法回到了更年轻状态。这种方法靶向异常的衰老干细胞,能重新平衡血细胞生成,并减少年龄相关的免疫功能下降。未来将开展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以确定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人类。
遗传中心法则描述遗传信息在DNA中储存,经过RNA聚合酶传递到中间介质mRNA,随后被核糖体解码翻译成蛋白质。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基因转录,它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物质降解、循环和信号中心,对细胞稳态调控、发育和衰老至关重要。溶酶体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满足不同的生理需求,溶酶体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分裂重塑其形态与功能。相比于融合过程,目前对于溶酶体分裂过程的了解非常有限,相关调控因子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执行溶酶体膜分裂的分子尚未被揭示。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物质降解、循环和信号中心,对细胞稳态调控、发育和衰老至关重要。溶酶体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为了满足不同的生理需求,溶酶体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分裂重塑其形态与功能。当前,相比于融合过程,溶酶体分裂过程、相关调控因子以及执行溶酶体膜分裂的分子尚不清楚。
环状病毒(orbivirus)是一类通过媒介昆虫(蚊/蠓/蜱等)传播的基因组为十节段的双链RNA虫媒病毒。环状病毒可引发人类疾病,如克麦罗沃病毒(Kemerovo virus,KEMV)和钱吉诺拉病毒(Changuinola virus,CGLV);也可导致家畜严重疾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s...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力度,原创新药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决定面向室外学者实行开放课题。2024年度计划资助8个课题,每个课题拟资助10万元,研究期限1年(2024.5-2025.4)。
《自然·通讯》26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怀孕母鼠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或会影响后代的面部特征。这些发现为环境因素(如孕期营养)如何影响生长中的胎儿带来了新见解。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教授梁晓燕团队宣布全球首次应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成功阻断端粒融合型环状染色体向子代传递,现健康宝宝已满百天。这是国际上首次通过改进后的基于链读测序的长片段二代测序技术,成功实现端粒融合型环状染色体的单体型构建。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显示,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分子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这些病毒直接人传人比例较低,以及为何这些病毒容易通过缺乏这种分子的体液(如血液)或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海拔、经度、纬度共同构成地球表面的三维结构。海拔对山地植被结构和功能具有控制作用。山地植被是重要的潜在碳汇,但科学家缺乏对山地碳汇海拔格局和变化的认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藏生态环境创新团队提出并定量“碳汇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碳汇降低约4 gm-2yr-1,这与山地气温垂直递减经典模式相关(海拔每升高100米空气温度降低约0.6℃)。降水、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了...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小华课题组与谭敏佳课题组合作,利用前期开发的PANAC光点击化学,发展了一种在活细胞内直接捕捉“修饰调控酶—底物”相互作用的时空可分辨解析新方法,为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提供了新工具。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环境DNA(eDNA)监测技术已成为生态研究和物种保护的重要工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姚蒙副研究员近期在《SCIENCECHINA Lif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eDNA监测技术的标准化、自动化及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同时,团队在东湖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验证了eDNA技术在实际监测中的应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