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民族学 钟敬文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097 秒)
2023年3月18日至19日,“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学会承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文学专委会协办。
近日,“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著作全编《钟敬文全集》出版。2020年1月19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2019你年1月19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同时就《钟敬文全集》的出版成就进行了研讨。
钟敬文全集》是首次出版的“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著作全编,全十六卷,三十册,一千余万字,由钟敬文先生后学几代人与传统国学、文艺学、诗词学、现代文学、古代文献学、新闻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多学科著名学者联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通力合作,历时八年编纂而成。这部巨著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遗产,推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对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
钟敬文先生,原名谭宗,又名静闻、金粟。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1920年,先生年仅17岁,就读于海丰陆安师范学校,因感受了“五四”的春风,与同学们一道宣传演讲,抵制日货。正是这样的人生实践,使先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22年陆安师范毕业后,他留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这一时期他受到新文化思潮和北大歌谣学运动的影响,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等,并在北大《歌谣》...
由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钟敬文高等教育与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于2013年6月29日在北京召开。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创立了“民俗学的中国学派”,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先生也是我国五四以来的重要诗人、散文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多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卓越的...
钟敬文(19O3.3.20- 2002.1.10)原名钟谭宗。广东海丰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曾留学日本。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钟先生在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独有建树,成为我国提倡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观点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首批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是...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同仁性组织, 还在于通过民俗学者, 尤其是钟敬文先生的努力, 使中国民俗学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现代性, 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说研究对于中国的民间文艺学的诞生和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颇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现代的民间文学事业从歌谣运动开始,但是它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范例却是传说研究,也就是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主要奠基人钟敬文先生一生的民间文艺学诸体裁的著述之中,除了一般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史的论著,比较有分量的也是对于一些传说的专题研究(见附录,以下引述钟先生论著的出处也请参见附录)。在过去的20多年里,传说研究在学界...
本文主要借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和爱丁堡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试图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集中考察钟敬文在1979年重长学坛之后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分析这些学科构想在指导今天科学实践中的合理性问题。
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述评     钟敬文  民俗学       2008/2/29
本文主要借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和爱丁堡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试图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集中考察钟敬文在1979年重长学坛之后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分析这些学科构想在指导今天科学实践中的合理性问题。
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悠久的历史文明,以探讨民俗事象、历史源流与民俗观念变迁为对象的历史民俗学在其中至关紧要。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前期中国民俗学兴起之初就关注着这一问题,新时期以来,钟敬文明确提出将历史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相应的理论说明与具体的研究部署,他在历史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上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本文以钟敬文先生与中国巧女故事研究的关联为研究对象,在回溯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分析了钟先生类型学研究方法与文化学探究视角对中国巧女故事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引发地对民间故事传统研究模式的反思
《山海经》这本神奇而玄奥的古老典籍,自问世以来,就作为一个难解之谜挑动着学者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两千多年来,探赜索隐者可谓络绎不绝,但真正能够登堂入室、窥其奥妙者却绝无仅有。从汉人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晋人郭璞传注,直到清人毕沅、郝懿行等详为疏证,古人主要将此书作为地理书看待,其间自然也不乏因为此书中充斥者怪力乱神之言,而归之于志怪之书者,然视《山海经》为地理书,却早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先见,引导着...
本文主要借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和爱丁堡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试图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集中考察钟敬文在1979年重长学坛之后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分析这些学科构想在指导今天科学实践中的合理性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