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民族学 彝族相关记录221条 . 查询时间(0.379 秒)
阳光照进属马的女儿 我从彝家山寨走来,落户繁华都市。山寨与都市的气息交织着:古曲寨火塘边的烤洋芋、酸菜汤,解放沟的布谷鸟,古里拉达酸涩的野果,喇叭公社的索玛花,布拖坝子上姑娘跳的朵洛荷舞;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下,国际社会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彝族人民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表达,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达体舞” 就是从彝族传统歌舞艺术百花园中提炼、规范、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或广场舞。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为了弘扬...
要在凉山彝族地区实施三语教学,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 笔者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去探讨凉山彝族地区是否可实施三语教学以及实施三语教学需要哪些条件。
随着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 学生的入学率空前高涨,形势喜人。 彝区群众对学好汉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农村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彝族学生缺少汉语交流环境,语言障碍一直困扰和阻碍着彝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彝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课题。那么, 如何强化彝...
凉山彝族自然村落出现了居住迁移的普遍现象,而“居住迁移”,存在着“自发性”和政府管理的缺位性,从而成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急需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居住迁移是人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本策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凉山彝族地区普遍出现了自然村落自发进行居住迁移的现象。这种“居住迁移”,因其“自发性”和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性,从而成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彝族     彝族       2008/1/8
彝族,现有人口657.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最著名的卫星发射基地西昌,就是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影响。   彝族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
节日采风:彝族火把节     彝族       2007/12/26
彝族火把节——准备   从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开始,人们就盼着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的来临,置身火把节自然是欢愉之事。但节前的准备工作更重要。人们要从山上砍来干竹子或割回干禾草,捆扎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数,每人以三把计算。要准备猪、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备鸡,要找荞面,并加当年播下的新荞做成三根条型的荞粑,以示五谷丰登。 ...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马尔子副研究员和笔者所在巴莫姊妹彝学小组,于 1996 年与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 Stevan Harrell (郝瑞)教授一道发起在美国举办彝族文化展览的合作项目,从展览文案的设计、经费的筹措和申请,到展品的征集、运输、编目入库、陈列展示等,几经起落、曲曲折折,历时近 5 年,终在美国得以成功举办。笔者作为展览监理人之一,从2000年1月27日至3月31日在华盛顿大学博尔克自...
刘尧汉,彝族文化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国内外知名的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 1922年7月7日,刘尧汉出生在云南省南华县马街乡沙坦郎彝族村,从小受知书达礼的母亲的影响,六七岁时便在私塾里苦读古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母亲又请新学教师讲授“五四”新学,少年时的刘尧汉就对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等的学说发生了兴趣。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关键时期,刘尧汉升入楚雄中学。历史教师濮清泉(陈独秀的表...
尽管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但看上去却与其他中国普通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这里,18万城市居民中95%是汉族人。市区沿街两侧有许多小商店和餐馆。或许惟一让人们意识到这座城市与诺苏*人有关系的是那些偶尔从山上下来的年轻姑娘们,她们身着艳丽的百褶裙和贴花坎肩;是那些不分性别一律身披着被称为“瓦拉”即带穗的羊毛披风的人们;是在那些政府机关门前挂着的用诺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匾牌;还有那尊刘伯承...
彝文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同时产生的, 在彝族历史社会中存在的“伙得玛得( 养教之地) ”, 就是原始的学校教育。
彝族教育经典《玛牧特依》调查报告。
彝族女性写作的历程,短短几十年间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一支有一定成就的队伍。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发现女性写作在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性别意识不自觉的影响和制约。再加上“民族”这一特殊身份的作用,这一群体的写作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意义。她们在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温婉的情怀,使其作品充满特殊的韵味,也为中国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审美内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